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带经堂诗话
释义
带经堂诗话

清代论诗著作。30卷。王士禛著,张宗柟编纂。王士禛论诗标举神韵说,长期领袖诗坛,一生著述颇丰,对清代诗歌发展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张宗柟遍采其《渔洋文》、《蜀道驿程记》、《古诗选凡例》、《皇华纪闻》、《南来志》、《北归志》、《广州游览小志》、《池北偶淡》、《蚕尾文》、《蚕尾续文》、《秦蜀驿程后记》、《陇蜀余闻》、《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和《分甘余话》等18种著作中有关诗歌的论述,以类为经,以年为纬,汇集成为此书。全书分为综论门、悬解门、总集门、众妙门、考证门、记载门、丛谈门和外纪门等8门,共64类,体现了王士禛诗论的全貌,为研究王士禛的诗歌理论见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张宗柟以“宁滥毋缺,细大不捐”为编纂的指导思想,因此书中内容不免失之繁杂。清人李慈铭曾在《越缦堂日记》中批评此书“门类太多,或嫌琐杂;重文并录,又近赘疣:是其病也”。所言颇为中肯。王士禛论诗与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唐代司空图、提倡“妙悟”的宋代严羽一脉相承。他明确提出了以“神韵”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主张以“兴会神到”的创作,写出具有传神特征的意象,并且使之包含绵邈不尽的韵味和诗意。他推重清远冲淡的艺术风格,因而对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王、孟、韦、柳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杜甫则颇有微词。王士禛的诗论主张,突出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但由于过分追求“味外味”,常流于玄虚,也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弊病。此书首刻于乾隆年间,但以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藏修堂刻本以及民国年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流传最广。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戴鸿森的校点本,收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中。

白岚玲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6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