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贺 |
释义 |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所以李贺可以算做唐王朝的宗室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其父李晋肃,曾任边上从事、陕县令。因“晋”和进士的“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以犯父讳为由,阻止他应进士第。韩愈曾为此作《讳辩》为他辩护。在韩愈、皇甫湜鼓励下,李贺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27岁,时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李贺是一位呕心沥血于诗歌创作的苦吟诗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庞眉入苦吟”(《巴童答》)。他的诗构思大胆、想象丰富,善于熔炼辞采、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幽奇瑰丽的意境,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长吉体。”他的有些诗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如《老夫采玉歌》描绘了采玉工人的悲惨命运,《雁门太守行》歌颂了唐王朝将士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平城下》、《黄家洞》、《秦宫诗》等诗,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更多的诗篇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腔抑郁之情,如《致酒行》写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反映出了李贺的远大抱负和无情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的这种悲愤感情,也往往用托古讽今或用非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迁离故土的悲哀,来寄托诗人自己的“宗臣去国之思”,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愤慨于现实的无情,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梦天》通过梦中天上所见的尘世渺小以及沧海桑田迅速变换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和迷惘;《苏小小墓》把楚辞《山鬼》的意境和南齐苏小小的传说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荒诞迷离、艳丽凄清的幽灵世界,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正如《唐才子传》所说:“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但李贺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在艺术上过分追求奇诡险怪,他的许多诗歌缺乏思想而流于晦涩荒诞。李贺临终时,将平生所作诗歌233首编为4卷,交给其好友沈子明(即沈述师),因而得以传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贺集》5卷,其中含外集1卷。《全唐诗》卷390至394存其诗5卷;《全唐诗续补遗》卷8补1首。今本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9年初版的《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该书是以清人王琦的汇解本为主,附录了清人姚文燮的集注和方扶南的批注。另有叶葱奇注疏的《李贺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苏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83-278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