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剧 |
释义 | 杂剧 古典戏曲的一种。杂剧首先出现于宋代。宋代杂剧源于唐代的参军戏,但比之后者,有了较大发展。宋杂剧角色有5个,即末泥、引戏、副浮、副末、装孤;演出时先上演《艳段》,然后才演正剧。由于宋代杂剧剧本一部也没有流传至今,所以对其具体内容所知不多。宋代杂剧又称《官本杂剧》。金朝雄据北方,其文学艺术受到宋代很多影响,金代杂剧就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发起来的,又称为《院本杂剧》。据宋末元初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官本杂剧段数”有280本;而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却记有金代“院本杂剧段落”690本,可见金杂剧比宋杂剧有了很大发展,不但从宫廷府邸走向行院瓦肆,而且演出形式也更加完善。元代是杂剧的成熟时期,其杂剧剧本是元代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以至后人所说的杂剧,往往即指元杂剧。 元杂剧兴起于金末元初,是在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多种民间伎艺的艺术营养而渐趋成熟的。它有较严格的体制。其结构以“折”为单元,一般为每本4折,此外可加一两个篇幅短小的“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用以交代人物、介绍情节或埋伏线索,相当于序幕。楔子也可放在两折的中间,作为剧情的过渡,相当于过场。有些作者为表现复杂的内容,也会突破框框,增加折数或本数。如《赵氏孤儿》为5折,《金水题红怨》为6折;《西厢记》和《西游记》则分别多达5本20折和6本24折。究其实,仍以1本4折的格局为主。元杂剧剧本结尾有2句、4句或者8句联语,用以来概括全剧内容,突出主题,而且借其中最末一句作为剧本的名称,这种固定格式叫做“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基本表现手段为唱曲、宾白和科介。三者之中,唱最重要。每折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曲牌多少不一,多者二三十支,少者仅三四支,支曲的前后次序都有规定。全套必须同押一韵,中间不能换韵,但可四声通押,韵字亦可复用。楔子只有一二支小令,不用套曲。宾白基本上采用元代口语,间或也用诗、词、顺口溜。种类有定场白、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等。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舞蹈、武打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末和旦两大类。末有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有正旦、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搽旦等。正末和正旦分别为男女主角,由正末主演的戏称“末本”,由正旦主演的戏称“旦本”。末、旦之外,还有净、丑,前者一般扮演粗犷、村野、强悍或凶恶的人物,后者一般扮演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或反面人物。此外,又有驾(皇帝)、孤(官员)、曳刺(兵勇)、祗侯(仆役)、细酸(读书人)、禾(农人)、孛老(老汉)、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都子(乞丐)等。这些都是按剧中人的身份、性情和年龄来称呼的,并不是角色的名称。 全剧曲子都由主角一人演唱,其余的角色有白无唱(楔子里的只曲可由其他角色唱)。但主角不一定自始至终扮演同一个人物,可以在不同折里扮演不同的人物。如《陈州粜米》第一折正末扮张𢠳古,第二、三、四折则扮包龙图。《黄粱梦》中正末在第一折里扮道士,第二折里扮院公,第三折里扮樵夫,第四折里扮邦老。少数杂剧还由正末和正旦轮流主唱。如《张生煮海》,第一、四折,正旦扮龙女主唱,第二折正旦扮仙姑主唱,第三折正末扮长老主唱、《西厢记》则分别由张生、莺莺、红娘3人担任主唱。 元代是杂剧的鼎盛时期。明清杂剧体制大致同于元杂剧,但不用北曲,而改用南曲,写作杂剧剧本者虽然代不乏人,但主要已成为仅供阅读的“案头剧”。据今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自元代以来见于著录的杂剧,计有1830余种(包括已残或已佚的)。而宋代官本未流传至今,金代院仅残存有个别的段落。 陈阵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57-215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