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中间人物”论
释义
“中间人物”论

当代文艺思潮。“写中间人物”是评论家邵荃麟从1960年冬到1962年夏提出的文学见解之一。

1960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了一批评论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一角度分析《创业史》,高度评价了梁生宝这个新人物的形象。邵荃麟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应对这类人物的艺术创造和理论分析予以高度重视。1961年3月,邵荃麟要求《文艺报》继《题材问题》专题之后再写一篇《典型问题》的专论,提倡人物描写的多样化。他认为,只有题材和人物都多样化,才能使创作的路子宽广起来。

1962年6月,邵荃麟在《文艺报》一次讨论重点选题的会议上开始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见解。他说,当前作家们不敢接触人民内部矛盾,现实主义基础不够,浪漫主义就是浮泛的。创造英雄人物问题,作家也感到有束缚。有人认为不能把人物形象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在批评这种观点时、却形成不是正面人物就是反面人物,忽略了中间人物,其实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

1962年8月2日至16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会议由邵荃麟主持。他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也要重视对中间状态的人物的描写。两头小,中间大;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却比较少。把典型说成是“萌芽”的东西,这也对;但从大量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也应该看作是典型。他反对那种不是先进人物似乎就不典型的简单化批评。

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观点后,曾有较多文章表示赞同,认为“写中间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有部分评论家对此表示异议,但也并未全面否定写中间人物。到了1964年下半年,在“左”倾思潮日益泛滥的情况下,开始了对邵荃麟观点的激烈批判。《文艺报》1964年7、8期合刊,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和《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两篇文章,引发了这场持续很久的讨伐批判。这场批判,采取断章取义,穿凿歪曲,无限上纲和强加于人的做法,无中生有地攻击邵荃麟的观点。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江青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里更把“写中间人物”的见解正式确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8个重要论点之一,称之谓“中间人物”论。粉碎“四人帮”后,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诬陷不实之词已被推倒。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0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5/20 20: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