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顒 |
释义 | 戴顒?—441 南朝宋文学家,处士。字仲若。谯郡铚(安徽宿县西)人。生年不详。父戴逵,兄戴勃,并隐遁有高名。戴颙以父不仕,乃继其志,隐居不仕。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后与兄同游桐庐县。兄有疾,无力医治,戴颙乃欲干禄以自济,求为海虞令。未行兄已卒,故仍隐居。入宋,宋孝武帝曾命为太尉行参军,琅邪王司马属,并不就。宋文帝元嘉中又征为国子博士,太子中庶子等,也都没有到职。衡阳王刘义季镇京口,戴颙辟居京口黄鹄山,寄情山水。刘义季亟从之游。宋文帝甚重其人,每欲见之。以其好音乐,长给正声使一部。戴颙博学多艺,曾为刘义季鼓琴,并自造新声变曲,其《游弦》、《广陵》、《止息》3调,皆与世异。又曾合《何尝》、《白鹄》2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又工雕塑。自汉代有佛像,形制未工。宋时制丈六铜像于瓦官寺,臂肥面瘦,众人无策。戴颙乃使人减臂胛,使铜像上下得体,时人无不叹服。戴颙还精通《庄子》,尝著《逍遥论》,述《庄子》大旨。又曾注《礼记中庸篇》,已佚。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69-63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