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或人的悲哀 |
释义 | 或人的悲哀 现代短篇小说集。庐隐女士等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初版,列入“小说月报丛刊”。收庐隐女士《或人的悲哀》(初载1922年1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期)、西谛《淡漠》(初载1923年4月10日《小说月报》第14卷第4期)、冰心女士《六一姐》(初载1924年6月10日《小说月报》第15卷第6期)、趾青《明日》(初载1922年1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期)等短篇小说4篇。这些作品都是反映“五四”时期的现实生活。《六一姐》是对天真的孩提时代的怀念之作,表达了主人公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怀乡情绪。《明日》用凄婉的笔调描写了一对青年为追求爱情幸福双双殉情的故事。在本集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是《或人的悲哀》和《淡漠》。《或人的悲哀》描写受“五四”新潮影响和感召的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生活、探索人生意义的故事。思想活跃而感情脆弱的亚侠觉得人生“不过象演戏一般”,“一切的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因此她采取了“游戏人间”的消极的处世态度,最后终于在环境的刺激和疾病的折磨下彻底绝望而自杀身亡。小说反映了“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抗争。《淡漠》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淡漠厌世的情绪。作品的主人公士贞和芝清是具有共同理想和热情的大学生,他们冲破了各自的旧式婚姻而真诚相爱。后来,士贞发觉走向社会的芝清“已成了一个现实的人,已忘净了他们的理想,计划”。爱的失落使她“由彷徨而消极,而悲观,而厌世”,从“一个活泼泼的人变成了一个深思的忧郁病者”,“成了一个孤寂无侣的人”。作品清晰地刻划了女主人公从积极进取到消极厌世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令人窒息的昏暗现实。 吴怡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63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