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释义 | 我用残损的手掌 现代新诗。戴望舒作。初载1946年10月15日《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题《诗二章》,为第二首。初收入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版《灾难的岁月》。这首诗写于1942年7月3日,时在戴望舒从香港日本占领军监狱获释不久。“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冯亦代《祭戴望舒》)。这首诗共有24行,未分节,一气呵成。诗人写他“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祖国大好河山已经伤痕累累,破碎零落:“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那里,永恒的中国!”艾青在谈到这首诗时曾说:“诗人在《我用残损的手掌》里,写自己用手抚摸祖国的地图,用高度压缩的诗句,概括地描述了祖国广大的陷落了的土地,句句都充满了哀痛;到后来笔锋一转,对解放区(我想他指的是延安)寄予了极深的爱”(《望舒的诗》)。诗人把全部的爱和力量倾注在那“辽远的一角”,把祖国新生的希望寄托在解放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这首诗,内在的情绪一脉贯通而又起伏跌宕,缠绵中有醇厚,高亢中有深沉,特别是诗中的拟喻式形象,更显示出构思的新颖和诗艺的成熟。《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力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卞之琳称这首诗的创作是作者“写出了他生平也许是最有意义的一首诗”(《戴望舒诗集·序》)。《我用残损的手掌》深为作者所钟爱,他曾多次亲自当众朗诵,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胡钢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90-299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