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石头记索隐
释义
石头记索隐

古典小说《红楼梦》研究专著。蔡元培著。原载《小说月报》1916年1至6月7卷1—6期。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出版铅印本。1922年第6版时,增自序《对于胡适之<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一文。至1930年已经印行第10版。是当时流行的影响较大的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作。

作者明确地把《红楼梦》称为“政治小说”。他之所以要搞《红楼梦》的“索隐”,目的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对《红楼梦》的基本看法是:“《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对于所谓“本事”他解释说:“阐证本事,以《郎潜纪闻》所述徐柳泉之说为最合,所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是也。近人《乘光舍笔记》谓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以宝玉曾云男人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也,尤与鄙见相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者“索隐”的结果是:贾宝玉即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黛玉则是影射朱竹垞。薛宝钗、探春、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宝琴则分别影射高江村、徐健庵、余国柱、陈其年、姜西溟、冒辟疆。总之,《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

作者在第6版《自序》中说,他阐证本事的方法是,每举一人,先列他的事迹,然后引《红楼梦》中的情节来配合。具体来说有3种原则,1、品性相类者,2、轶事有征者;3姓名相关者。凡符合这3条原则的小说人物就定其为影射某人。如“宝钗之阴柔,妙玉之孤高”分别与高江村、姜西溟二人之“品性相合”,由此得出宝钗、妙玉分别影射高、姜的结论。用第二种方法,他“以宝玉曾逢魔魇而推为允礽,以凤姐哭向金陵而推为国柱”。“以探春之名,与探花有关,而推为健庵;以宝琴之名,与学琴于师襄之故事有关,而推为辟疆”则是第三种方法。

作者论证的前提颇多牵强附会之处,因此,虽然“自以为审慎之至,与随意附会者不同”(《自序》),实际上却是一种不科学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这种做法受到包括新红学派在内的许多红学研究者的责难。如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指出:“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8 2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