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汤显祖
释义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临川(江西抚州)人。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有才名。14岁进学,21岁中举。这时,他除精于古文诗词之外,并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但在此后十余年中,却因拒绝接受首相张居正的招揽而屡试不第。直至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病卒第二年,汤显祖34岁时才得考中进士,观政于北京礼部。次年,于谢绝时相张四维、申时行的罗致后,自请至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指斥权臣,其中如“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竟公开否定了明神宗朱翊钧御临天下的20年。明神宗大怒,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明实录》)的罪名,远谪汤显祖为广东徐闻县典史。越两年,转任浙江遂昌知县。在地方的5年中,建书院、灭虎害,纵囚观灯,抑制豪绅,颇有一些开明的措施。万历二十六年,由于不满矿税等原因,弃官归里。在近20年的闲居生活中,他养亲教子,吟诗度曲,虽贫穷而怡然自得;他潜心佛学,与友人共结“栖贤莲社”佛会,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也。”(《答牛春宇中丞》)既要绝想人间,又不能忘怀天下——他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中生活,直至辞世。

汤显祖不愿结交权贵,却与一些不被封建统治者相容、具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倾心相交。他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并终生不忘恩师教诲,遂安为政,颇似罗的作风。以禅宗反对程朱理学、为反矿税杖策赴都门,后被统治者迫害致死的达观禅师(紫柏)与汤显祖有深交,关系介乎师友之间。汤显祖对反传统的斗士李贽十分钦佩,遂昌离任后,二人曾在临川相见,李贽被害,汤显祖著诗哀悼。《答管东溟》谓:“如明德先生(罗汝芳)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之雄,听以李百泉(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从中可见这三位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在汤显祖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对汤显祖的思想作风、政治态度、文学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东林党首领邹元标、顾宪成,以及极力反对矿税、受东林党人推重的李三才,在文学上反对复古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兄弟等,都是汤显祖的好友。

汤显祖一生,仕途蹭蹬而著述颇富。他的诗文集有《红泉逸草》,收入他26岁以前的作品;第2个集子《雍藻》,已佚;《问棘邮草》收28至30岁的诗文。他去世后,于天启元年(1621)由韩敬刊行《玉茗堂集》,收入他30岁以后的诗文。红泉馆、问棘堂、玉茗堂,都是汤显祖书斋名。戏剧作品有传奇《紫钗记》(据作者早期作品《紫箫记》改编)、《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作品明清两代都有刻本,今通行的是钱南扬、徐朔方整理、校点的《汤显祖集》,收入他全部戏剧作品及留存的诗文2千余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2年排印出版。

在诗文创作上,汤显祖反对从弘治到万历时,统治明代文坛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他批评复古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其“神情声色,已尽于昔人”(《答王淡生》),俱“等赝文尔”(《答张梦泽》)。汤显祖主张言情:“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认为情与神“合至”,或至少“一至”的作品才能传至后世。(《耳伯麻姑游诗序》)他的诗文抒真情,写真趣,讽朝政,砭时弊——所写多心中所欲言,这与复古派一味摹拟古人的作品大异其趣。明代文学解放思潮的先躯者徐渭晚年读到他的《问棘邮草》,叹为“平生所未尝见”,以长者的身分竟驰书汤显祖,表示“执鞭今始慰生平”(见《问棘邮草》卷首)。屠隆盛赞其“极才情之滔荡,而禀于鸿裁;收古今之精英,而熔以独至。其格有似凡而实奇,调有甚新而不诡。语有老苍而不乏于姿,态有纤秾而不伤其骨”(《玉茗堂文集序》),大略说明了他的诗文的风格特色。

对于戏剧创作,汤显祖强调的亦是“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戏剧观点。文中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认为歌舞戏剧都发乎情。他的《玉茗堂四梦》都是感于情之作,表现了作者的思欢怒愁。其代表作《牡丹亭》细致描写、热情歌颂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对于爱情、自由的渴望、追求之情,表现人性、人情和封建礼教、封建道学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情”终于战胜“理”的理想,反映并肯定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民主思想和新一代的思想风貌。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极力提倡的“顺天理、去人欲”的性理之学不能容忍的。汤显祖的老师张位曾劝导他:“以君之辩才,握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汤显祖却回答说:“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表现了不与道学相妥协的态度。

与汤显祖同时的著名戏剧家沈璟,继承何良俊“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的戏剧观点,提倡把“合律依腔”放在戏剧创作的首位。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则决定他首重“意趣”,而反对沈璟格律至上的主张。《答吕姜山》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进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汤显祖和沈璟的不同意见,反映了万历时期曲坛的主要理论分歧,对当时和后来的戏曲理论与创作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之间的争论被后人称为“临川派”(因汤显祖为临川人而得名,又称“文采派”)和“吴江派”(沈璟为吴江人,又称“格律派”)之争。那些赞同汤显祖的主张或创作上接近他的风格的作家,都被划入“临川派”,而追随或仅部分赞同沈璟主张的作家,则被归于“吴江派”。

汤显祖在诗文创作中反对复古主义,在戏剧创作上反对格律至上,他的反对束缚、要求自由抒发真情的主张,是明代中叶兴起并获得较大发展的“王学左派”进步哲学思想和文学革新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汤显祖继徐渭、李贽之后,成为明代文学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对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有一定的影响。

汤显祖主要因戏剧作品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玉茗堂四梦》“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剧中情节离不开梦。四剧似真似幻,如虚如实,构思巧妙,意新境奇。表现理想,其诗情画意,令人陶醉;批判现实,则烛幽索隐、物无遁形。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品不可能指出实现理想的道路,有时还宣扬了出世的思想,但那只是美玉微瑕。四剧中的《牡丹亭》历来被视为明代传奇之冠,自它出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而汤显祖数百年来驰名中外,被赞为“曲仙”(冰丝馆《重刻清晖阁批点牡丹亭凡例》)、“绝代奇才”(吕天成《曲品》)。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则以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提,称他们为同出一时的“东西曲坛伟人”(《中国近世戏曲史》)。1982年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等单位曾联合举办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和370年的纪念活动,并出版了《汤显祖纪念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印)、《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等。

金宁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04-230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6: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