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差半车麦秸1
释义
差半车麦秸1

现代短篇小说。姚雪垠著。初载1938年5月《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初收入上海大陆出版公司1940年5月版《红灯笼故事》。小说描写抗日战争初期一个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农民参加抗日游击队,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故事。“差半车麦秸”原是个从没有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因被人认为“不够数儿”而落下这个绰号。他抱着“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的朴素认识参加了游击队。他纯朴、憨厚,却又带着农民的一些落后意识和习气。由于思想迷信,他竟相信“枪子儿有眼睛”,“只要不做亏心事,怕啥呢?”因为心疼灯油,他晚上悄悄熄灭营房的灯,以致造成宿营队伍的混乱。他时时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土地,以至在执行侦察任务的紧急情况下还想着“家里还少一根牛绳”而偷拿了老百姓的东西。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差半车麦秸”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逐渐认识到参加抗日队伍不是为个人得好处,而是为的让千千万万人能过上好日子。他变得活泼起来,不再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并开始学习文化。共同的战斗生活把他吸引到集体中来,成为同志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他勇敢作战,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后,仍然挣扎着要“留下来换他们几个”,关键时刻表现了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保留着鲜明的农民意识的抗日游击队员的形象,艺术地概括了革命军队中农民出身的士兵的特点。这一形象在抗战初期的文艺创作中出现,具有独特的意义,显示了人民群众已开始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烈火中觉醒。作者曾说这篇小说是在抗战初期文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讨论中写出来的。作品运用群众的口语,通俗朴实,生动形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交代绰号的来历到用一连串故事和细节逐层表现人物的性格,采用的是传统的叙述方式。这些使之成为抗战文艺大众化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53-455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15 4: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