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赋研究 |
释义 | 汉赋研究 古代作品研究著述。陶秋英著。原名《汉赋之史的研究》,是作者1932年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的硕士论文。中华书局1939年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略作调整后重印,更名为《汉赋研究》。全书共分3篇。第一篇为《总论》,包括两章,分别探讨什么是赋和赋的源流。作者总结了前人有关赋的多种解释,用现代文学观念对什么是赋作了规范。并就赋的名称的成立,赋的产生、衍变、沿革等问题作了论证。分析了赋与谣谚诗歌、铭箴颂诔等各种文体的关系,与纵横家、庄孟等寓言的关系。作者还就赋对七言诗、连珠、骈文、论、山水方志等文体的出现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篇为《骚赋》。作者认为,由屈原修改的民歌《九歌》是骚赋之祖。民歌与骚体赋成立之间,《天问》、《桔颂》是其过渡作品。作者还就宋玉、唐勒、景差及非骚赋作者荀子等人的事迹和作品作了阐述,从历史和文学两方面论证了骚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三篇《汉赋》是全书的重点。作者首先分析了政治环境、贵族的提倡、道家思想等因素对汉赋形成的影响及汉赋与经学、文字学和诗歌的关系。将汉赋分为4个派别,即屈宋派,代表人物有贾谊、严忌、东方朔、刘向、王逸、王延寿等;荀卿派,如淮南王刘安、孔藏、董仲舒、司马迁等;司马(相如)派,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王褒派,如班彪、班婕妤、崔骃、蔡邕等。作者对各派作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从统一南北文学的功绩、自骚赋至滋生各种文体的关键等方面论证了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汉赋是骚赋的一大进步,是散文韵文调和的成功,是南北文学接触的新果,是魏晋六朝以后赋的根荄,也是赋的完成。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时,抽掉作为屈原作品示例但较常见的《离骚》,以及作为宋玉作品示例但有争议的《招魂》,并将最后一章《结论》改为《汉赋的后身》。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8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