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花扇1 |
释义 | 桃花扇1 清代传奇剧本。孔尚任作。剧写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江南才子侯方域相爱,侯方域题诗于扇赠李香君作为信物。魏忠贤余党马士英、阮大铖欲交结侯方域,通过画家杨文聪向侯表示愿意促成侯、李之婚事,并出资为李香君购置嫁奁。李香君痛恨阮、马奸党,怒退嫁奁,为阮大铖、马士英所嫉恨。当时国势危机,武昌总兵左良玉欲率兵移至南京,“清君侧”,朝野震动,侯方域修书劝阻左良玉罢兵,阮大铖诬其与左勾结,图谋不轨,欲以逮捕。杨文聪报信,侯方域与李香君诀别,到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李自成攻破北京,阮、马在南京拥立福王,对复社文人大肆迫害,并强迫李香君为田仰作妾。李香君执意不从,大骂权奸,以头撞柱,鲜血溅扇。杨文聪将扇上血迹勾描成桃花,李香君托人将桃花扇寄给侯方域。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为国捐躯,侯方域离开扬州。南京城陷,李香君在混乱中逃出宫院,和侯方域相遇,2人有感于国破家亡,相约出家修道。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离合为线,敷演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本剧对南明君是昏君,臣是佞臣的腐败局面,进行无情鞭挞,揭示出《桃花扇》的描写明代“三百年基业坠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历史主题。对爱国将领史可法的抗清斗争,对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物为了国家出生入死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表达了对亡明的哀思。剧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达到了清代历史剧的高峰。 《桃花扇》结构新巧,侯、李的爱情离合与南明的政治斗争两条线索,疏密相间,或分或合,相互交叉。同时以一把桃花扇勾连戏曲情节,使“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其曲词流畅,语句整炼,词意明亮,宾白抑扬锉锵,曲调时有变化,体现出清初戏曲适合舞台演出的特点。《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被后人称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与洪昇亦被当时人称为“南洪北孔”。 《桃花扇》脱稿后风行一时。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北京首演。孔尚任罢官以后,仍在各地上演不衰,之后又不断地被人们改编演出。孔的朋友顾彩曾改为《南桃花扇》,以侯、李团圆的喜剧作结。后来又被改为话剧、电影以及各种地方戏上演。 《桃花扇》初刊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之后有兰雪堂本、西园本、暖红室本、梁启超注本等。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9年9月出版了王季思、苏寰中等的新注本,是本剧较通行的版本,曾重印过多次。 王忠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95-469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