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感天动地窦娥冤 |
释义 |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剧本。简名《窦娥冤》。关汉卿撰。旦本。剧情梗慨为:贫儒窦天章带着7岁的女儿瑞云流落楚州,因生活所困,借寡妇蔡婆20两银子,一年后本利共为40两。窦天章无力偿还,又欲上京求取功名,蔡婆婆乘机索窦女瑞云为童养媳。瑞云改名窦娥,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浑名叫赛卢医的一个医生,也借过蔡婆的银子,无法偿还。某日蔡婆到城外向赛卢医讨债,他将蔡婆骗到野外,想用绳子勒死蔡婆,恰为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所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要蔡婆婆媳改嫁他们父子,否则仍将其勒死。蔡婆被迫应允,将张氏父子带回家中。窦娥知此事后,劝阻蔡婆,并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但张氏父子却赖在蔡家不走。张驴儿准备毒死蔡婆,霸占窦娥,在汤中放下毒药。不意汤却被张父误饮而身亡。张驴儿再以此胁迫窦娥,未遂,便向官府控告窦娥杀人。州官桃杌昏庸,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服。官府转而刑拷蔡婆,窦娥为救婆母屈招。窦娥被判死刑,临刑前发下3个誓愿以明自己的冤屈:一、被斩后血不落地,全飞向悬挂的丈二白练。二、当时是三伏天,她身死之后,天降三尺大雪遮掩尸体。三、楚州干旱3年。窦娥死后,果然全部应验。3年后,窦天章官为廉访史,到楚州审囚、查卷,窦娥鬼魂向他托梦,诉说冤情,才得昭雪。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是一部反映元代现实生活的悲剧,但又取材于前代传说记载。汉代刘向《说苑》有“东海孝妇”的故事,述太守误杀孝妇,郡中枯旱3年;晋代干宝《搜神记》有孝妇死后其血逆流,缘幡竹而上的内容。此外《汉书·于定国传》也有“东海孝妇”的故事。 剧本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的形象。在其短短的一生中经受了失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迫害,泼皮无赖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直至含冤而死等种种不幸,在她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社会妇女所受的各种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下层妇女的善良和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第三折写窦娥在刑场上怨气冲天,那段“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曲词,被认为是对现实社会的控诉。而临刑前3桩誓愿的实现,则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 关汉卿的戏剧在当时即以“本色”“当行”著称,《窦娥冤》更显得结构完整、精炼,曲词朴实动人,被明人孟称舜称为“词调快爽,神情悲悼,尤关之铮铮者也”。700多年来,《窦娥冤》历久不哀,被不同的剧种改编搬演,而且被译成法文、日文流传国外,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杰出作品。现存主要版本有:《新续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石晓奇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5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