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太白集 |
释义 | 李太白集 唐代诗文别集。又名《李翰林集》。李白撰。李白字太白,曾为翰林学士。其集的最初编辑者是李白的朋友魏颢(又名魏万)。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当时李白尚在世。其次是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于宝应元年(762)受李白临终之托,编成10卷,题名《草堂集》。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论《关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到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重加编辑为20卷。范在《李白新墓碑》中说:“文集二十集,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编辑断简,以行于世。”但是,唐代的3种本子后均不传,今所传世的是宋人重辑本。北宋咸平元年(998),乐史收集李白作品,分别整理编辑成《李翰林集》20卷,和《李翰林别集》10卷。乐史在《李翰林别集序》中说:“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这是宋人对李白集的第一次编辑,世称“乐本”。到熙宁元年(1068),宋敏求又广收遗逸,重新编辑,题名《李太白文集》。他在《后序》中说:“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当时著述,十丧其九’。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纂杂著为《别集》十卷。治平元年(1064),得王文献公溥家藏白诗集上中二帙,凡广一百四篇,惜遗其下帙。熙宁元年,得唐魏万所纂白诗集二卷,凡广四十四篇。因裒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又得七十七篇,无虑千篇,沿旧目而厘正其汇次,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 凡赋,表,书,序,碑,颂,记,铭,赞文六十五篇,合为三十卷。”其后,北宋散文家曾巩又依据宋敏求的本子,重新编年排次。他在《后序》中说:“《李白集》三十卷,旧歌诗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但当时却未刊行。到元丰三年(1080),临川晏知止才雕版刊行。信安毛渐在题记中说:“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守苏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于渐曰:‘白之诗历世浸久,所传之集率多讹缺,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板以广其传。’渐窃谓李诗为人所尚,以宋公编类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详,世虽甚好,不可得而悉见。今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三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这便是李白集的第一个刊本,也是后来众多注本的祖本。此后据苏本翻刻的有蜀本。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吴县缪曰芑据昆山徐氏所藏宋版晏处善本校正重刊,世称缪本。《四库全书》所收即缪本《李太白集》30卷。如今传世的李白集宋刊本有两种:一种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另一种是日本静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后者曾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出版,巴蜀书社也于1986年影印出版。 秦绍培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07-270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