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刘大櫆
释义
刘大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 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时副贡生。乾隆时先后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均落选。授黟县教谕,数年后告归。

刘大櫆是清代重要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年轻时即工古文。曾入京,以所撰文章谒见内阁学士同乡方苞,受到方苞激赏。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刘大櫆撰写了《论文偶记》一书,集中地阐明了他的古文理论。其理论的特点在于偏重于对散文创作中审美规律的探讨,是对方苞“义法”说的修正与补充。他将散文创作的特殊规律称为“能事”,认为“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他把文人比做“匠人”,认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匠人之材料”,而“神、气、音节者”,是“匠人之能事”。在行文能事诸要素中,他最重“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以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在惯于强调“明道”、“载道”的古文家中,刘大櫆的文论可谓独树一帜。刘大櫆的散文成就实际并不高。他的文章喜欢铺排,气势较盛,然而往往“粗疏太甚”(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不够雅洁。较好的作品有《黄山记》、《游浮山记》、《观化》、《送姚姬传南归序》、《焚书辨》等。

刘大櫆也能诗,袁枚称他“诗胜于文也”(《随国诗话》)。其诗受“江西诗派”影响,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倾向,讲求章法,好发议论。《题罗生画石扇面为张矴山》、《题孙孟然品酒图》、《题孙怀三咏佛手指诗后》等,可以代表其风格。但也有较清新疏淡的篇什,如《春日》、《西山》等。

著有《海峰文集》10卷、《诗集》6卷,又有《论文偶记》1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7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2: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