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
释义 |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思潮。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于本世纪初开始影响中国知识分子。1907年吴稚晖、李石曾等在法国创办《新世纪》,宣传无政府主义理论与反清斗争,发表过许多带着强烈感情因素的政论性散文作品,特别是吴稚晖的自由文体,对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作出过一定贡献。“五四”以后,无政府主义借助于托尔斯泰学说、民粹派学说、互助学说、工团学说、新村学说等不同渠道向中国思想界、文学界渗透,在新文学运动中形成一股无政府色彩的创作现象,它具有比较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色彩、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抒情性,以绝对的反社会的政治态度,以模仿俄国民粹派文学的创作风格形成自己的特点。由于它与20年代抒情文学的特点十分接近,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丁玲、王鲁彦等抒情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色彩。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孙俍工是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总是将人生的探索与信仰的宣传结合起来,用主人公的言行表达出对社会上一切既有道德、观念、信条的虚无态度,把人生理想王国比作是大海一般自由自在的境地,但孙俍工的作品仅仅表达了无政府主义理想的说教,与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实际运动并无太深的关系。真正代表这一创作倾向的是巴金。他的《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星》等作品几乎是编年史式地描绘了20年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如何宣传理想与反抗专制、并且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尽管这些作品带有理想化的成份,但它们所表达的精神、气质、故事内容以及师承的风格,都与无政府主义文学的特色相吻。在巴金的周围,还有一些同一信仰的文学伙伴,他们也写了不少这类作品,如索非的《苦趣》、《狱中记》,梅子的《争自由的儿女》、卢剑波的《心字》,还有毛一波的批评、马宗融等人的翻译等。散文家陆蠡、丽尼的作品,有一部分也带有这种特点。抗战以后,由于现实社会的变化,这一创作现象渐衰。 陈思和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6-51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