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濂洛风雅1 |
释义 | 濂洛风雅1 宋代诗歌总集。6卷。宋人金履祥编。金履祥是宋代遗民,此书编于元初,专收宋代理学家的诗作。其时金氏在唐良瑞(《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作“韩良瑞”)家坐馆教书,唐良瑞见其所编诗集仅以师友源流为序,便重新排比分类。以诗、铭、箴、诫、赞、咏、四言为风雅之正体,以楚辞、歌、操、乐府、韵语为风雅之变体,以五、七言古风为风雅之再变,以绝句、律诗为风雅之三变。在体例上,首列濂洛风雅世系图。“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世系图以时代先后及师承关系为序,得诗人48家,除周、程之外,尚有:张载、邵雍、游酢、杨时、吕大临、尹焞、吕希哲、张绎、谢良佐、胡安国、罗从彦、陈瓘、邹浩、徐叟、吕本中、曾幾、胡寅、胡宏、刘彦冲、朱松、林之奇、李侗、朱熹、吕祖谦、张栻、黄幹、陈淳、徐侨、杨立与、刘炎、赵蕃、方士繇、范念德、曾极、真德秀、李仲贯、巩丰、时澜、蔡元定、蔡渊、叶采、刘圻父、何基、王柏、王偘。此书的编选,旨在为理学家的诗作争一席之地,以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分庭抗礼,并把理学家的诗作当成寻绎其哲学观点的门径之一。唐良瑞在《序》中说:“味其诗而诉其志,诵其词而寻其学”,戴锜《序》称理学家的诗作“可以正人心,可以敦风俗,可以考古论世者”。由于理学家的诗作奉行“文以载道”的宗旨,重说理,多议论,“出入风雅,无一不根于仁义,发于道德”(胡凤丹《序》),往往缺少文学性,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天下学诗者,终宗李杜,不宗濂洛也”。集中亦不乏寓含比兴寄托的诗句,但终因说理太多而少有佳篇。有《率祖堂丛书》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陈建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53-635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