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阕 |
释义 | 阕 词学术语。中国古代音乐乐曲终止谓之阕。《礼记·文王世子》:“有司告以乐阕。”注云:阕,终也。《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为戚夫人歌《鸿鹄》,“歌数阕”。数阕,即几遍。因之,乐曲一首,也称为一阕。《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高诱注:“上皆乐之八篇名也。”宋词,当时称为曲子词或曲子,是音乐和文辞的统一体。清人宋翔凤《乐府余论》:“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每首词配有乐谱,属于一定的宫调,用来歌唱。因此,宋代人称词一首为阕。欧阳修《六一词》有〔采桑子〕13首,其序《西湖念语》有云:“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苏轼《东坡词》〔浣溪纱〕(罗袜空飞)序有云:“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晏殊《珠玉词》〔破阵子〕:“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柳永《乐章集》〔玉山枕〕:“省教成、几阕清歌,尽新声”。双调词分前后两段,故可称为上阕、下阕。 张展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2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