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铁衣甫江·艾里耶夫 |
释义 | 铁衣甫江·艾里耶夫1930—1989 当代维吾尔族诗人。新疆霍城县人。其父扎克尔阿訇是一位伊斯兰教学者。少年时曾在当地经文学校求读。喜爱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过俄国、苏联及中亚突厥语系各民族的经典作品。1948年参加新疆三区民主革命,曾任《前进报》、《新路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文艺》(维文)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起为专业作家。“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厄运,被遣送到偏僻山区务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4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继续被选为副主席,并出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82年参加国际笔会中心。曾先后出访朝鲜、苏联、土耳其等国。1989年2月19日病逝。 1945年,铁衣甫江15岁时就写出处女作《给当兵的哥哥的信》,表现了对革命的真诚的向往。1946年起,以“居尔艾提”(勇敢)的笔名,在伊宁市报刊上发表诗作。新中国成立后,诗人以热情澎湃的歌声,赞颂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宏伟事业,表达了对新生活的由衷喜悦。同时他还写下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和切中时弊的讽刺诗。四、五十年代的诗作,大都收在《东方之歌》(苏联阿拉木图1951年出版)、《和平之歌》(北京民族出版社1955年版)、《唱不完的歌》(民族出版社1957年版) 3部维吾尔文诗集中。1958年后,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但并未动摇他的生活信念。写于1962年的《祖国,我生命的土壤》,以深挚的感情,恣肆的笔墨,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定。讽刺诗《“基本”的控诉》则辛辣地讽刺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浮夸风和官僚主义习气。这两首诗取得了较高的思想艺术成就,标志着诗人创作的渐趋成熟。1963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颂》收集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作。1964年,《“基本”的控诉》遭到严厉批判。“文革”期间作者被长期剥夺创作权利,直到1978年重新执笔。歌唱祖国第二个春天,反思历史的教训,成为他新时期创作的中心主题。代表作有《爱情篇》(获1981年第1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一等奖)、《故乡抒怀》(获1985年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一等奖)、《春的启示》、《过去与未来》、《庄稼人的真心话》、《阿勒泰诗抄》等。198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第5本诗集《迎接更美丽的明天》。1982年,他的汉文诗集《铁衣甫江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的诗作还被译成英、法、俄等文字。他的诗思想犀利,感情奔放,风格雄浑恣肆,语言幽默风趣,继承并发扬了维吾尔族优秀的诗歌传统,代表着当代维吾尔诗歌创作达到的成就,并成为中国多民族诗坛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 陈柏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44-484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