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虚静 |
释义 | 虚静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语出自《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所谓的“虚静”,指一种完全排除了各种干扰和欲念的纯真、空明、静寂的心灵状态。老子认为,“虚静”是通过“玄览”的方式体“道”的前提条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见解,在讲“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庚桑楚》)的同时,更提出了“心斋”之说,要求“若一志”(《庄子·人间世》),“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庄子·知北游》)。老、庄关于“虚静”的思想,逐渐影响到了文论家对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研究。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就曾特别讲道:“陶运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讲“虚静”,是强调作家进行构思时首先必须专心一志,心无旁骛,进入一种最宜于艺术想象纵横驰骋的创作心境。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