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蒋光慈
释义
蒋光慈1901—1931

现代作家。原名蒋光赤,亦名蒋侠僧。安徽霍邱人。少时家境贫苦,父亲蒋从甫曾经营小杂货铺,但能诗善文,被当地一家塾馆聘为教师。受其父影响,光慈少时即能背诵古典诗词,在芜湖读中学时就能写古诗和新诗,且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五四”运动时,他积极组织学联,致力于革命活动。1919年底到上海,入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被派往苏联留学。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莫斯科时与瞿秋白结为文友。此时他决心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不但从事实际创作,更是早期革命文艺理论开拓者之一。1925年回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大学任教,并曾任冯玉祥的苏联顾问的翻译。同年出版了留苏时期创作的诗歌集《新梦》,表现了作者讴歌社会主义、追求革命理想的情怀。1926年出版小说《少年飘泊者》,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1927年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他耳闻目睹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很快写成小说《短袴党》,立即引起很大反响。1927年出版的还有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诗集《哀中国》以及和他夫人合写的通讯集《纪念碑》,中篇小说《野祭》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与钱杏邨、孟超等筹建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随后又出版《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大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出版的著作有中篇小说《汉江潮》,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长诗《哭诉》等。1929年因发表描写白俄贵妇沦为娼妓的小说《丽莎的哀怨》受到党内外的批评,于是东游日本。在日本的3个月中,他著有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和日记《异邦与故国》,译成俄国里别丁斯基的小说《一周间》,组建了太阳社东京支部,并与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等相往来,共同探讨革命文学理论。是年底回国,参加左联的筹建工作。1930年出版的著作有诗集《乡情集》,小说《一个女性的自杀》、《胜利的微笑》等,并于1930年底完成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改名《田野的风》出版)。1931年8月因贫病死于上海。

严景煦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6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