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棅 |
释义 | 高棅1350—1423 明代诗文作家。字彦秋,号漫士,一名廷礼。长乐(今属福建)人。博学能文,尤雄于诗。永乐初,自布衣召为翰林待诏。永乐九年(1411),升典籍。永乐二十一年卒于官。 其诗作,五言古诗较为出色,善于描写景观的声与色,以烘染人的性情,如《赋得罗浮霜月怀二逸人》:“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閟幽风。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里。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如此环境中生活的人定然是“逸人”,这正是其诗的神髓所在。这种闲逸的艺术情趣,贯穿在不少诗篇之中。又如《衡江夕露》:“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朱琰《明人诗抄》认为其“五言短古,高处直逼韦、柳”。 他编选的《唐诗品汇》,影响较大,开一代诗学盛唐的风气。他自己曾说过:“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异,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王偁《唐诗品汇序》引)其书“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凡例》)。并分体编选,分为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五排律、七律7类,给学唐诗者提供了很大方便。《明史·文苑传》说:“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编选《唐诗品汇》90卷、拾遗10卷。 尹恭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9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