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山族歌谣 |
释义 | 高山族歌谣 民族文学作品体裁。高山族社会是“歌舞繁荣的社会”(翦伯赞《台湾番族考》)。民间歌谣创作丰富多采。清康熙末年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曾记录34首“番歌番曲”,即平埔人的歌谣,参见该条。歌谣包括劳动歌、生活歌、礼俗歌、时政歌、情歌及儿歌等,反映了高山族农耕兼渔猎社会的风貌以及人情世态,汪洋恣肆,异彩纷呈。其中劳动歌、祭祀歌与情歌占有相当比重,是歌谣中富有民族特色的篇章,例如开垦歌、播种歌、收割歌、砍柴歌、捕鹿歌、渔歌、丰年歌、祭祖歌、求雨歌、乞晴歌、思春歌、相恋歌等,都是各族群喜闻乐见的歌谣。从体裁说,包括格式、韵律比较严整的“格律体”与格式、韵律灵活不拘的“自由体”;表现手法讲究复沓、进递,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不少歌谣擅用无义音节,例如“那路弯”、“依路弯”、“奥那那西”、“噫呜”等组成衬词衬音,开篇、过渡与收尾,甚至通篇均以富有音乐节奏感的音节珠联璧合,即兴表达微妙复杂的各种情绪及信息,娓娓动听而神韵独到,仍具有原始歌谣返朴归真的遗风、情趣。高山族歌谣以质拙自然、天真清丽见长,用语造词不事夸饰,出口成章,妙语天成,依然天籁,“联翩把袖自歌呼,别样风流绝世无。”(周钟瑄《番戏》)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曾思奇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6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