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均伦 |
释义 | 董均伦1917— 当代民间文学家。山东省威海市远遥疃人。出身于一户渔民之家。6岁时父亲出海遇难,母亲带他到威海市读私塾,后入外国传教士办的海星小学。毕业后进育华中学。1935年秋考入北平华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文。从此开始爱好文艺,并学习创作。抗战初期,他回到烟台,创办《流火》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仅出一期便被国民党查封。1938年到延安。1939年春到八路军军医院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当翻译。这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通讯报道。不久调延安部队文艺社专为战士创作通俗故事。在《解放日报》发表《刘志丹的故事》。1946年春回山东家乡,解放战争中曾随部队战地采访。1949年发表中篇小说《血染潍河》。1952年后长期在昌潍地区体验生活,搜集民间故事,与江源合作出版了《红花才放红》、《麦子熟了的时候》、《蚕姑》等小说和民间故事集《玉仙园》、《石门开》、《找姑鸟》等。“十年动乱”后,出版了近百万字的《聊斋汊子》和《聊斋汊子续集》。与其小说、报告文学创作相比,董均伦在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方面的成就较引人注目。他的民间故事除文学价值外,还有教育意义,彰善惩恶,刺贪刺虐,颇有聊斋风骨,日本民俗学家称他为“当代蒲松龄”。任山东省作协名誉主席。 王新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55-565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