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茹志鹃 |
释义 | 茹志鹃1925— 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上海。两岁丧母,家庭败落,随祖母辗转于沪杭两地,靠家庭手工劳动𫘯口,读书不足4年,但酷爱文学。1943年在《申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生活》。同年随兄在苏中垦区参加新四军,曾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华东、华中军区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她经历了严酷的战争生活的考验,也曾在战斗间隙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歌词、快板、广场秧歌剧等。 1955年7月由部队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发表成名作《百合花》,以清新隽永的独特风格受到茅盾称赞。196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她“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作品大多收在《高高的白杨树》(1959年)和《静静的产院》(1962年)两个小说集里。1978年,又在这两个集子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反映她“文化大革命”前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她的短篇小说《如愿》曾在1966年《苏联妇女》上被译载并获奖。善于捕捉生活海洋中的浪花,以细腻、清新、委婉的笔触描写那些“实实在在,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前进,努力跟上时代脚步”(《百合花.后记》)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是她这个时期创作的主要特色,对于这种艺术风格,评论界曾经有过不同的评价,于60年代初在《文艺报》上进行过一场颇有影响的讨论。各种意见,使她本人感到莫衷一是,产生过苦闷,以致于在“文化大革命”前达到了“写不出来”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后,她在风格上有了明显的突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脑子更复杂一点了”,看到了生活中需要“鞭挞”的东西(《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此间,她写出了象《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脍炙人口的短篇,有力地鞭挞了障碍社会进步的极左思潮、官僚主义、封建特权和党内不正之风。《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茅盾在为茹志鹃新时期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的小路》写的序文中指出,她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由当年的“清新、俊逸”如“百合花”,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箫声”。 新时期在担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协上海分会常务副主席和《上海文学》副主编、主编的同时,茹志鹃还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1983年)、《茹志鹃小说选》(1983年)、文艺短论集《漫谈我的创作经历》1983年)等。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5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