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年中国 |
释义 | 少年中国 现代文化期刊。月刊。1919年7月15日创刊于北京。先后担任编辑工作的有李大钊、康白情、王光祈、苏甲荣、左舜生、恽震(恽代英)、黄仲苏等。初由北京同文印刷局出版,同年11月第1卷第5期起改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至1922年7月第3卷第12期后停刊;1923年3月第4卷第1期复刊后,改由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开本也从过去的16开直行改为横排。1924年5月出至第4卷第12期后终刊。前后共出版48期。 该刊作为一个有“网罗天下之材”声誉的群众社团——少年中国学会的机关刊物,每期封底都载有《本学会的宗旨》,即“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从科学研究中来探索创造新中国的道路是其最突出的思想特色。它较多地介绍了近代西方各种社会学说,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认真而激烈的争论,并经常报道学会活动的情况。作为综合性刊物,该刊大力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表了大量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田汉的第一部剧作《环珴璘与蔷薇》即发表在第2卷第5至6期上,张闻天的剧作《青春的梦》发表在第4卷第12期上,还有李劼人的早期小说《同情》等。刊物以较大篇幅发表新文学作品,有康白情、田汉、李大钊、黄仲苏、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新诗。1920年3月出版的第1卷第9期定名为“诗学研究号”,讨论新诗的发展方向。同时十分重视译介外国著名作品,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沙乐美》,莫泊桑的《我的叔父于勒》,以及普希金、泰戈尔、菊池宽等人的作品。 该刊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开展文学评论,介绍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文艺作品的主要撰稿人还有田汉、恽代英、康白情、左舜生等。 徐锦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779-78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