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屈大均
释义
屈大均1630—1696

清初文学家。初名绍隆,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今属广东)人。明末诸生。1647年1月清兵攻陷广州之后,屈大均参加了老师陈邦彦领导的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赴肇庆,向永历帝进呈《中兴六大典书》。将授官,闻父病危急归。父殁,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清顺治十三年(1656),出游大江南北,曾至南京,北京等地,并北出山海关,留意塞外形势。所到之处,遍交豪杰,志图恢复。后曾东至会稽,与魏耕、祁班孙等秘密参与郑成功、张煌言水师进袭金陵之谋。事败后,清廷指名搜捕,一度避居桐庐。不久还俗,更今名。复出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李因笃等定交。后归粤。吴三桂反清,屈大均参加其部队,任广西按察司副使,监军桂林。不久觇知吴不足以成大事,辞归。

屈大均能诗词,善文章,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时人将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一生为反清复明的事业汲汲奔走,历尽坎坷,艰苦备尝,因此随所感触,发而为诗,往往喷射出炽热的爱国激情。他常借登临凭吊,感念四时的题材寄托亡国的深痛,如《秣陵》:“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旧京感怀》:“羽翼秋高未奋飞,移家偏向帝王畿。文章总为先朝作,涕泪私从旧内挥。”《壬戌清明作》:“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他也常在对历史人物的歌咏中抒发强烈的抗清意志,如《鲁连台》:“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读荆轲传》:“壮士至今犹发指,寇仇长枕报秦戈。”至于他的述志咏怀诗,就更是尽情地表露出自己冀求恢复、矢志不渝的决心,如《咏怀》之十二:“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别王二丈予安》:“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这些诗歌,悲愤激越,慷慨淋漓,充满感人的力量。

屈大均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大同感叹》揭露清统治者杀人如麻的暴行;《大都宫词》、《广州吊古》控诉清兵大肆虏掠汉族妇女的罪恶;《民谣》抨击贪官的酷虐;《雷女织葛歌》描写织葛妇女的辛酸;《菜人哀》反映大饥之年贩卖人肉的惨状等等,均从不同侧面勾画出当时的动乱与黑暗,流露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厚同情。

屈大均的诗歌表现出沉郁高浑、雄奇恣肆的特点。可以说兼有杜甫、李白之长。王煐《岭南三大家诗选序》形容其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虾蟹鳖。”他长于近体,尤工五律,沈德潜评论其五律“如天半朱霞,云中白鹤,令人望而难即。大家逸品,兼擅厥长。”(《清诗别裁集》卷8)陈田也称其五律“隽妙圆转,一气相生,有明珠走盘之妙”(《明诗纪事》)如《摄山秋夕作》、《云州秋望》、《鲁连台》、《自白下至槜李与诸子约游山阴》等就都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作。

屈大均词作流传很少,但却颇受近人推崇,朱祖谋列举清代填词名家,即以屈大均冠首。其小令[梦江南]《悲落叶》4首、长调[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或“声情激楚”(叶恭绰《广箧中词》)或“无限凄惋”(况周颐《蕙风词话》)均深获好评。其文则胎息秦汉,“简古雅洁”(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也卓然成家。

屈大均诗文虽早有刻本,但乾隆时遭到严厉禁毁,因此多残佚改窜。后人搜辑遗佚,刻成《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凡五种,号为“屈沱五书”,此外尚有《道援堂词》。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50-405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