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鲁彦
释义
王鲁彦1901—1944

现代作家。原名王衡,字返我,后改忘我,笔名鲁彦等。浙江镇海人。早年生活在农村,积累了许多珍贵写作素材。1918年春到上海当学徒。1920年春参加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到北京大学半工半读,旁听过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及其他课程,并开始学习世界语。1922年8月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由世界语转译的俄国民间故事。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11月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秋夜》。1925年5月起,多次赴鲁迅寓所访问,得到鲁迅的指导与帮助。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个小说集《柚子》。其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鲁迅曾称他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作者往往想以诙谐之笔出之,但也因为太冷静了,就又往往化为冷话,失掉了人间的诙谐。”大革命高潮中,到武汉任《民国日报》的副刊编辑,又在军政分校做过教官。大革命失败后,流浪上海。次年春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世界语翻译,其文学活动也侧重于翻译一些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世界短篇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在世界的尽头》等,同时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出版了小说集《黄金》和《童年的悲哀》。1928年茅盾发表长篇论文《王鲁彦论》,对鲁彦已发表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评论。1930年秋以后,曾为厦门《民钟日报》编副刊,并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大学和中学教书。几年间写了大量小说、散文,如短篇小说集《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等。其中中篇小说《乡下》和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显示出鲁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偕同全家过着流亡生活。此间,他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长沙《抗战日报》编副刊,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伤兵旅馆》。1942年,他抱病在桂林创办并主编的《文艺杂志》。同年4月出版了他最后一个小说集《我们的喇叭》。1944年8月在桂林病逝。

王钟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86-68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