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月痕1 |
释义 | 花月痕1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6卷52回。眠鹤主人(魏秀仁)著。光绪十四年(1888)双笏庐(福建)原刻本,全名《花月痕全传》。卷首有咸丰戊午暮春之望(1858年4月28日)作者《前序》和同年重九前一日(1858年10月15日)作者《后序》,以及栖霞居士、弱水渔郎等人题词和定香主人《栖梧花史外传》。每回有栖霞居士眉批和回后评语。翻印本有:光绪十八年(1892)图书集成书局(上海)铅印本;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书局铅印本,改名《花月因缘》;光绪三十四年(1908)咏记书庄(上海)石印本;1914年共和书局(上海)石印本;1924年扫叶山房(上海)影印本;民国年间著易堂仿聚珍版印本;民国年间育文书局石印本,改名《花月因缘》;1932年10月新文化书社(上海)标点本;1934年1月商务印书馆(上海)铅印本;198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新式标点本(“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之一);1984年3月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铅印本(“晚清小说大系”丛书之一)等。 《花月痕》主要叙述了两对才子佳人的不同经历和不同结局。举人韦痴珠,江南名士,才学皆优,而考进士居然落第,上平倭之策又遭白眼,于是漫游川陕,寄情山水。继至山西太原,与名士韩荷生一见如故,诗酒唱和。同时与当地妓女刘秋痕相悦相恋,情投意合。然而怀才不遇,愁病缠身,生活困顿。刘秋痕欲嫁韦痴珠,但老鸨索价甚高,无力赎身,徒唤奈何。最后韦痴珠一病不起,刘秋痕身缢殉情。韩荷生的遭遇却完全相反。起先虽考进士落第,但自从充当太原明经略的幕僚之后,却一路扶摇直上。先是随明经略镇压陕西回民暴动有功,由举人保举为兵科给事中。并以二千金为妓女杜采秋赎身,娶为小妾。明经略又赠他寄园一座,以为藏娇金屋。继又带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以功封为侯爵,杜采秋也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而韦痴珠正妻所生儿子小珠,此时也已荣任陕西学差兼钦差大臣。于是韩荷生为韦痴珠建了一座祠堂,便借故辞官,衣锦还乡,筑园居住,颐养天年。韦小珠也官至编修,奉旨完婚。最后因出使倭国,船遇大风,“吹入香海洋玉宇琼楼中,父子重逢”。 《花月痕》通过韩荷生和杜采秋、韦痴珠和刘秋痕这两对才子佳人的故事,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态:前者是作者的正面理想,后者则是作者一生的写照。这种作品产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显然是毫无意义的。但它毕竟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守旧的封建士大夫在封建王朝行将崩溃之际的精神面貌,同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有所暴露。从我国小说发展史来看,它又是第一部以才子和妓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艺术上则有模仿《红楼梦》的明显痕迹。书中诗词随处可见,却又与主要故事相脱节。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634-263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