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顾况
释义
顾况727?—820

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曾在茅山元阳观其叔父处借读10年,后迁家海盐。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大历二年(767)至大历六年在江西,结交李泌、柳浑。大历六年至大历九年在江南为盐铁转运支使属吏。唐德宗初年,在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府为判官。贞元三年(787)柳浑辅政,荐为校书郎。后李泌为相,迁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柳浑、李泌相继卒,顾况也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贞元九年归吴,于茅山受道箓。晚年隐居茅山,炼丹修道,自号华阳山人,别字逋翁。享年90余岁。

顾况较重视诗歌的政治意义,认为诗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悲歌序》)。他的诗歌《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以“愍农”开始,以“怨奢”结束,可见其用意所在,其中以《囝》一章最著名,揭露了当时闽中官吏掠夺儿童,绝阳为奴的罪行;《行路难》其三讽刺了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愚昧行为;《公子行》揭露了贵族子弟的奢侈生活。其诗多为古体,句法长短相间,语言平易,雅俗兼备。他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在形式上模拟《诗经》四言体,但能自立新题,描写时事,他还效法《诗经》“小序”体例,取诗中首句一二个字为题,并标明主题,开了白居易新乐府“首章标其目”的先例,对新乐府运动有一定影响。他的《古离别》、《龙宫操》、《行路难》等诗想象大胆、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皇甫湜称其“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新唐书·艺文志》称其有集20卷,但原本未流传至今。今存有《华阳真逸集》2卷,《顾况诗集》2卷,《顾华阳集》3卷、补遗1卷,《顾逋翁诗集》4卷等版次不同的集子。《全唐诗》卷264至267存其诗4卷,卷869存其诗1首,卷883存其诗4首。《全唐文》卷528至530存其文3卷。

苏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65-476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