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韩少功
释义
韩少功1953—

当代作家。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在长沙读书。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湖南省汨罗县天井茶场、天井公社(后改为天井乡)插队劳动。1974年调到汨罗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1987年到海南省工作,任中国作协海南省分会副主席。1973年在农村插队期间开始学习创作。1974年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1978年至1983年5年间,他以一批颇具特色的作品引起了文坛的注意。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收入中、短篇小说集《月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和《飞过蓝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其中《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这个阶段的作品,大多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他在农村插队时期所体察到的生活,揭露、批判极左政治给中国农村所带来的灾难,表现农民群众、农村干部、知识青年在极左政治气候下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特征。作者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强烈的时代激情与作品中现实主义的笔墨文彩基本上浑然一体。此外,这个阶段他还与人合作写出了20万字的传记文学《任弼时》(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3年以后,韩少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沉默期。到1985年,他在《作家》第4期上发表论文《文学的“根”》,提出了创作上文化“寻根”的主张,“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与此同时,他陆续发表了《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诱惑》、《火宅》等体现其“寻根”主张的中短篇小说,后结集为《诱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大量借鉴西方和拉美现、当代文学中荒诞、魔幻、变形等手法,在风格上亦由早期的明快、热烈而变得幽深奇峭、恍惚迷离。文学界对韩少功的文学“寻根”主张和体现这种主张的作品毁誉参半,但都认为他的探索值得充分重视。

韩少功的著作,除上面已提到的3本小说集外,尚有儿童小说《骆驼之路》(1984年)、电影《风吹唢呐声》(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上映)、文论集《面对神秘而宽阔的世界》(1987年)、译作《生命五重奏》(与人合作,1987年)。

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1985—1986)、《远东、澳州名人录》(1987)均为韩少功立了条目。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17-561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