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惠敏 |
释义 | 谢惠敏 当代作品人物形象。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小说中,谢惠敏是光明中学初3(3)班的学生、团支部书记,一个“满心满意”“想为共产主义大目标而奋斗”的少女。她开始关注社会、追求人生理想之际,正是“四人帮”在“文革”中控制舆论、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最厉害的时候。她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接受当时泛滥成灾的极左思潮,以为那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革命真理”,并形成了她观念上的“铁的逻辑”。她在“抵制”“资产阶级作风”之类的活动中很激进,却并“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当班主任老师问起她准备怎样对待即将前来插班的“小流氓”宋宝琦时,她“晃晃小短辫”,说:“这是阶级斗争!他敢犯狂,我们就跟他斗!”作者向读者展示,同品质恶劣的宋宝琦相比,“单纯而真诚”的谢惠敏身上确实有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素质”。但是,恰恰也就是在与宋宝琦的对比中,作者发现了这两个品质迥异的孩子身上却又存在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在没有读过《牛虻》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把这本涉及到爱情描写的世界名著当成“黄色小说”。差异只在于,宋宝琦出于卑琐的心理,把《牛虻》从学校当时的“废书库”里“偷”出去搞恶作剧;而谢惠敏却在宋把《牛虻》交回时,惊惶失措,要对它进行“狠批”。“四人帮”愚民政策的恶果,在宋宝琦身上已经暴露无遗,在谢惠敏身上,却被她那“真诚”的“革命”愿望、“端方”的品行、以及同宋宝琦在表面上的对立等掩盖着。她所受的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不易为世人察觉的“内伤”,这才是更值得忧虑的。小说发表后,谢惠敏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不胫而走,成了一个“共名”。人们把生活中那种出于革命热忱,中了极左流毒而又不自觉的人,称为“谢惠敏式的人物”。许多评论文章都指出谢惠敏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最先出现的一个艺术典型。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93-589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