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陆游
释义
陆游1125—1210

宋代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父亲陆宰,官转运副使、直秘阁。陆游从小在金兵侵袭下过着逃难生活,目睹金兵的肆虐和爱国志士为抗金而作的种种奋斗,由此培养了他“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的爱国思想。陆游“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幽居记今昔事》),尤好读诗和作诗。青年时期曾向曾幾学诗。20岁时,与唐琬结婚,感情虽甚笃,但由于母亲的逼迫,不得不与唐氏离异,另娶王氏。后与唐氏邂逅于禹迹寺旁的沈家花园,悲痛哀怨,遂作〔钗头凤〕(红酥手)。婚姻悲剧对陆游影响很大,直至84岁,即临终前一年,仍游沈园,作诗悲悼之。绍兴二十三年(1153)省试第一。次年试礼部,名列第一,以论恢复语触秦桧,竟被秦桧除名。后秦桧死去,陆游才于绍兴二十八年始仕为福州宁德主簿,年已34岁。宋孝宗即位(1162),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政圣所检讨官,召对,赐进士出身。隆兴元年(1163)四月,宋孝宗任用主战派张浚北伐,兵溃符离。陆游因支持这次北代而被调出朝廷,任建康通判,改镇江通判。乾道元年(1165)调隆兴通判。次年,投降派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加以弹劾,由此罢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长达4年之久。至乾道五年十二月,始起为夔州通判。次年离越入川,逐日记载旅途所见所闻,成《入蜀记》6卷。后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遂至南郑。此地处于抗金前线,陆游极为兴奋,常为王炎预筹收复中原之策,并亲赴大散关等前沿阵地作实地考察,过着“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前线军旅生活,希望凭秦蜀以收复中原。不料,乾道八年王炎调回朝廷,幕僚星散,陆游亦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这使陆游悲愤而失望。之后,他又在蜀州、嘉州、荣州等地任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帅蜀,陆游被辟为参议官。陆与范素有文字之交,故常随范成大游宴赋诗,不拘官场礼数;且陆游抗金之志不得施展,常纵酒狂歌,以舒郁愤。因而同僚讥为“颓放”。陆游乃索性自号“放翁”。淳熙四年,范成大还朝,陆游亦于次年春出川东归,结束了长达9年的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的蜀中生活。东归后,先后在福建、江西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淳熙七年末,被劾奉祠,遂于淳熙八年至淳熙十二年,闲居山阴。其间虽欲除官,辄被投降派阻挠,如陆游所说:“拉朽摧枯,竞为排陷”(《上丞相参政乞宫观启》)。淳熙十三年,在陆游一再请求下,除知严州。任满,又先后除军器少监,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淳熙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陆游被谏官何澹所劾(诬以“所至有污秽之迹”),罢官返里,复闲居山阴。直至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五月,才被起为实录院同修撰兼同修国史,而诗人已是78岁高龄了!次年,修史完成,陆游力请还山,遂以宝谟阁待制致仕,于五月十四日复归山阴,从此远离官场,喜作《乍自京尘中得归故山作五字识喜》,有“人生快意事,五月出长安”句。致仕之后,境遇日蹙,虽于开禧三年(1207)晋封渭南伯,但俸禄只拿“半俸”,后竟“绝俸”,诗人生活所望,唯在一熟,有时竟卖掉常用酒杯以维持生活。嘉定二年(1209)春,85岁的陆游再次被劾,落宝谟阁待制,而诗人更迫于贫病交加,遂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赋《示儿》诗以终。

陆游的文学创作,诗、词、文皆有盛誉,而以诗的成就最为杰出。其诗现存9300多首,是我国诗史上产量最丰富的诗人。其诗诸体具备,内容十分丰富,如清代赵翼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入诗。”(《瓯北诗话》)最突出者,当是他的“抗金诗”。陆游生当宋金对峙的南宋。在民族矛盾面前,他一生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表现了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南宋统治集团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斗争中,他坚决站在主战一边,反对“和议”与投降。他的诗就是从这样的特定立场、特定视角出发,以壮丽之语,写征伐恢复之事,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大时代的面貌。从他的诗歌里,可以听到民族志士抗金的最强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可以看到中原人民在民族压迫下所付出的血泪:“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题海首座侠客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可以看到投降派们种种卖国投降的卑劣行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他用诗歌斩钉截铁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故国吾宗庙,群胡我寇仇”(《纵笔》之二);“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他所梦寐以求的是:“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纵笔》之二)。尽管他晚年凄凉,僵卧孤村,但此志却老而弥坚,遂有千古绝唱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为陆游一生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结晶,陆游诗魂之所在。

陆诗中另一杰出内容是“悯农”。“忧国忧民”是陆诗的主题,“悯农”是“忧民”的一个重要方面。陆游在做地方官时,就为自己身服章绶而日以箠楚农民为事而深自疚责,写了《上丁》、《秋兴》等诗,有“榜笞督租赋,涉笔骍我颜。忽忽过白日,胡能慰惸鳏”诸语。至晚年退居故乡,与农民朝夕杂处耕作,写了更多的反映农民生活贫苦的诗,如《记老农语》、《对食戏答》、《闵雨》、《太息》等。更为可贵的是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吏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书叹》);“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秋获歌》)。诗人已经看到,正是这种剥削掠夺的存在,才形成了南宋“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感怀》)的贫富悬殊;他更进一步认为:“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两獐》);这个观点已登上了封建时代思想的高峰,这确是陆游的伟大之处。

陆游还写了一些表现农村风光、劳动场面和日常生活的诗,也多富有生活情趣。此外,陆游还写了一些平淡寡味的闲适诗。这不是陆诗的主流。

陆诗风格的特色一向以“丰腴”见称,它内容博大,气魄豪庄,语言敦厚,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陆诗既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高度注意了题材的现实性;又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传统,运用夸张、想象的笔法,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两者在陆诗里都有比较完美的体现。晚年之作,刊尽浮华,力造真淳,他自己也认为已得诗家真境,其《夜吟》(其二)云:“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陆诗以高度的思想和艺术影响着我国诗坛,为当时和以后诗人所倾慕(于北山《陆游年谱》附有《各家评论选辑》)。称其人,则有“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称其诗,则有“诗史”(褚人获《坚瓠补集》)之誉。陆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陆游的词和文乃至史学也有较高成就。其词今存130首,基本内容略如其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充盈其间,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爱情词如〔钗头凤〕等,亦情真意切,迥出一般爱情词之上。前人评其词,以为纤艳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超爽处更似稼轩。由此可见其风格的多样性。陆游的散文中有一些表、笺、奏状,记载了陆游的一些政治主张,是研究陆游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就文学价值说,《入蜀记》和《老学庵笔记》是熔雅洁的文笔与渊博的知识于一炉的优美散文;而其《南唐书》详核而有史法,久为史学界所称许。

陆游的著作,汲古阁刊有《陆放翁全集》,其中包括《渭南文集》50卷(含《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放翁逸稿》2卷,续添1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家世旧闻》8则,《居士记事》36则。此外还有一些零散著作,未收入全集。中华书局1976年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版本,标点排印,出版了《陆游集》,书后附今人孔凡礼《陆游佚著辑存》。

邱鸣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61-336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23: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