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欧阳修
释义
欧阳修1007—1072

宋代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4岁丧父,家境清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次年至洛阳,与尹洙、梅尧臣等交游。景祐元年(1034)三月,入为馆阁校勘,编崇文馆藏书总目。庆历初,贬为夷陵令。庆历三年(1043),召还开封,知谏院。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十月,擢修起居注,知制诰。后为人所忌,出知滁、扬、颍、宋等州10余年。嘉祐年间,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嘉祐二年(1056)正月,知贡举,黜为险怪奇涩之文者,遂改场屋之习。《新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除枢密副使,次年闰八月,任参知政事。神宗即位,求退,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熙宁元年(1068)八月,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其时,曾对青苗法有不同看法,连乞谢事。后迁判太原府,坚辞不就,改知蔡州。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次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至中叶提倡诗文革新、反对西昆派的领袖人物,宋代文学的奠基者。他既强调道是文的核心,又认识到道与文的区别,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说“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纠正了宋初古文家重道轻文或道即是文的偏颇。他所说的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引导文人关心现实,把诗文革新运动引上了正确的轨道。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或出其门下,或得其奖掖。其政论性散文,多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五代史伶官传序》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见解,富于现实意义。其叙事、抒情散文委婉含蓄,简括有法,语言流畅,富有感情,略无滞涩窘迫之感。《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秋声赋》等均为其代表作。诗歌方面,也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如《食糟民》、《答杨子静两长句》、《明妃曲和王介甫》等,但多数是抒写人个生活情趣及亲朋间题赠应和之作,其中也不乏新颖的意境。诗风平易疏畅,与其散文风格相近,清新而不流于柔靡,有议论化及散文化倾向。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风格深婉而清丽,受冯延巳影响较深。所著《六一诗话》以漫谈形式批评诗歌,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作了很多探索。其中“穷而后工”、“意新语工”等说均极著名。全书虽仅28则,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创体的作用,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他在史学、经学、目录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获和贡献。其著作在南宋绍熙、庆元年间由周必大、孙谦益等编定为《欧阳文忠公集》153卷,约百万言,有明天顺六年程宗刻本。1958年商务印书馆印有《欧阳永叔集》,1986年中国书店曾出版《欧阳修全集》。另有《新五代史》74卷;及与宋祁合著的《新唐书》。

朱宏恢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669-367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