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薮 |
释义 | 诗薮 明代诗歌理论著作。20卷。胡应麟著。《诗薮》分“内编”、“外编”、“杂编”、“续编”4个部分。“内编”6卷,以体裁论诗;“外编”6卷,以时代论诗;“杂编”6卷,为“遗逸”、“闰余”;“续编”2卷,专论明朝诗作。《诗薮》约作于胡应麟50岁前后,以其规模宏大,见解精辟,在明代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很大。 胡应麒早年便与“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王世贞及王世懋、汪道昆等人来往甚多。在李攀龙谢世后,与王氏兄弟结为莫逆之交。胡氏的论诗主张,受“后七子”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他对后七子并非亦步亦趋,其见解也能显示出独到之外。他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关于“兴象风神”的观点。“兴象风神”最强调的是诗人情感,他认为:“情真则意远。”由此,他批评宋人诗“好用事,而为事使”,“好谈理,而为理缚”,因而劣于唐诗。他也反对六朝“绮靡”之风,以其“文盛而质衰”。他称赞盛唐诗“神韵超玄”,认为以情为本是其关键。胡应麟还强调,“兴象风神”应与“体格声调”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谓“体格声调”指体裁法式、声律音调,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丽语必格高气逸,韵远思深,乃为上乘”,还是胡应麟的论诗理想。 对于诗歌创造,胡应麟重视“悟”的作用。通过悟,诗人“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进入神化境界。言“悟”原本于严羽,然而胡氏将“悟”与“法”并提:“汉、唐以后谈诗者,吾于宋严羽卿得一‘悟’字,于明李献吉得一‘法’字,皆千古辞场大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人的片面性。 胡氏论“悟”与“法”,都意在达到诗之极致,即“浑然无迹”、“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他极力称道两汉古诗和盛唐诗,赞赏古诗“得之无意,工极天然”,唐诗“气象浑成,神韵轩举”,“兴象玲珑,句意深婉”。究其根本,无非是把自然浑成作为“悟”的极则,提倡自然之美。胡应麟还曾论及诗歌发展,他既认为各朝都自有好诗,同时又肯定自唐以后,无有能超越唐诗者。 本书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胡氏少室山房原刊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8年曾出版本书的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于1979年出版了校点本的新一版。 胡山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3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