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词源 |
释义 | 词源 宋代词话著作。2卷。张炎撰。上卷详论词的音律和唱曲方法,厘析精当,并附录了不少图谱,与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用字记声之法大略相同。这一部分总结了前人有关乐理的理论和经验,对后人研究古乐是有参考价值的。下卷主要论述作词的原则和方法。前有小序,首列音谱、拍眼2节,则仍涉及音律范围;以下,分列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作词五要等14节,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词作的艺术规范。 张炎论词以“清空”、“雅正”为主,要求词作意趣高远,有韵味,有神理,属辞疏快,运用典故要融化不涩。本此出发,他极力推崇姜夔的作品,说是“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而反对吴文英用词浓丽绵密,近于晦涩,批评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并指出吴词上承周邦彦的“软媚”风格而又有所发展。作为补偏救弊之论,张炎的这些看法还是有意义的。清代浙派词人的观点,就受到此说的极大影响。张炎曾从当时著名的古琴家杨缵求学,于音律之道非常精通,其本身又是有名的词人,所以,他论词好谈词乐,同时又认为“律非易学”、“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对于音律和词章同样的给予重视。他论具体作词法的十几节,就有许多是把作品的文学性放在头等位置,而又同时兼顾音乐性的。例如,他主张“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为了合乐歌唱,还要“用虚字呼唤”;“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凡此,均可视为宋人创作经验的概括总结。此外,如“用事不为事所使”,“词以意为主”,咏物“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等见解,也都是十分可贵的,对后人均有借鉴意义。 《词源》成书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向以抄本流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张炎还著有《乐府指迷》1卷,实即为《词源》下卷的单独印行本。一直到清嘉庆年间方有足本正式刻版问世。近人蔡嵩云作《词源疏证》,广搜群籍,是本书较好的注释本。今人夏承焘也撰有《词源注》。 李勤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2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