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竟陵派
释义
竟陵派

明代诗文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领。因他们两人皆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为“竟陵派”。竟陵派是继公安派而起的诗文流派。公安派强调诗歌的主观情思,袁宏道大声疾呼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他对前后七子所倡导的复古运动无疑是一股很有气势的冲击力量。但是,诗歌毕竟是语言艺术,有个艺术锤炼和加工的中介过程。公安派较为忽视这过程,因而其创作中有“近俚近平”的弊病。这一点,袁宏道晚年已有所醒悟,而竟陵派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和公安派诗文理论有所不同,纠正了他们“近俚近平”的创作倾向。因而,竟陵派诗文观是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论形态。

竟陵派同公安派一样,十分强调诗文创作的独创性,反对模拟。钟惺曾说:“口头笔端,机锋圆熟,渐有千篇一律之意,如子瞻所称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患最不易疗。”(《与谭友夏书》)即使是追随自己,他也表示担忧,钟惺曾在《潘稚恭诗序》中说:“近相知中有拟钟伯敬体者,予闻而省愆者至今。”这种鼓励独创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它又同公安派一样,也较为重视诗歌表现真情,钟惺《寄吴唐虞》诗中说:“意于林壑近,诗取性情真。”并且在《陪郎草序》里把有感而发的诗歌称为“性情之言”,反之成为“声誉之言”,并认为“其兴其废不出于性情而出于声誉,于诗何与哉”。竟陵派与公安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强调含蓄。钟惺《文天瑞诗义序》说:“诗之为教,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与谭友夏书》说:“文字一篇中佳事佳语,必欲一一使尽,亦是文之一病。”因而,他们提倡表现“幽情单绪”、“孤怀孤诣”。为了更好地说明其理论意旨,钟惺、谭元春共同评点《诗归》。连反对竟陵派的钱谦益也不得不承认,此书“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列朝诗集小传》)。而且,他们以“别具手眼”的较为优秀的诗文创作实践,扩大了竟陵派的影响,以致创造出“钟谭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新颖而大胆的句式,如《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诗:“可怜三月草,未了六朝春。”《岱记》文写道:“勿宁步而听于己,乃以其身与童与杖同步。前其杖,则步追之;步前,杖亦追之。身所不能得于步,则视童与杖;步所不能得于童与杖,仍视舆。”这种语言风格,看似艰涩,实则奇崛,十分富有雕塑感。

正因为如此,竟陵派影响超过了公安派。钱钟书《谈艺录》评论说:“中郎(袁宏道)甚推汤若士(显祖),余见陈伯玑《诗慰》选若士子季云诗一卷,赫然竟陵体也,附录傅占衡序果言其‘酷嗜钟谭’。中郎又亟称王百谷(稚登),《诗慰》选百谷子亦房诗一卷,至有‘非友莫辨’之目。盖竟陵‘言出’,取公安而代之,‘推中郎者’盖寡而非‘益众’。后世论明诗,每以公安、竟陵与前后七子为鼎立骖靳;余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派与七子体两大争雄,公安无足比数。”其文影响亦甚大,象刘侗、王思任这些杰出的散文作家均受钟谭体的薰染,文风奇健。

冯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5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3: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