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陆侃如
释义
陆侃如1903—1978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字衎庐。江苏省海门县人。幼年时期在其父自办的恒基小学读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所著的《屈原》一书曰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同年底完成《宋玉评传》,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1927年又由东亚图书馆出版了《宋玉》一书。同时还在《努力周报》、《晨报副刊》、《学灯》、《国学丛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宋玉赋考》、《屈原生卒考证》等十余篇论文。1927年秋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被聘为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文学系主任,同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0年后与冯沅君合作相继完成《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1932年秋自费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班。193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和教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

陆侃如认为,研究文学史的目的,在于鉴古以知今,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把研究文学史的工作分为3个步骤:朴学的工作、史学的工作和美学的工作。所谓朴学的工作即是对作者的生平、作品时间的考订和对作品的校勘、训诂等。作于抗战前后,历时十年之久的《中古文学系年》,即属于朴学的工作。该书以丰富的史料,按年系人,对汉魏晋间150余位作家的有关事迹,作了详尽的考订和清理,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前人未曾涉及和解决的问题。建国后除发表《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等十余篇论文外,用了相当精力与冯沅君共同对《中国诗史》和《中国文学史简编》作了修订。并与冯合作完成《中国古典文学简史》。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些研究生、进修教师和本校青年教师,与中青年一起合作编著了《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论创作》、《刘勰和文心雕龙》、《楚辞选译》,1970年前后参加了《杜甫诗选》、《韩非子选注》、《刘禹锡诗文选注》等书的编写工作。作于1976年11月的《与刘大杰论杜甫信》是学术领域第一篇反对大搞儒法斗争的文章,对把杜甫列为“法家”的谬误,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54-335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9: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