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焦循
释义
焦循1763—1820

清代学者、文论家、诗人。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菰楼。阮元督学山东、浙江时,曾入其幕为宾客,与李尚云、凌廷堪并称为“谈天三友”。焦循经学造诣颇深。对所有儒家经典,几乎都有研究,尤精于《易》,曾作《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总称《雕菰楼易学》。晚年又完成《孟子正义》30卷。焦循认为治学不应强分汉宋,尤不可立考据之名。学宜随时而进,不宜泥古,所以他治学多能提出独到见解,很为学术界所重视。焦循还精通音韵、训诂、地理、医学、天文、历算等,以其博学多识,被阮元称为“通儒”。

作为经学家的焦循,并不排斥文学,对诗、词、古文、时文、戏曲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文学理论颇有贡献。他认为文学是性情的产物,不论是科举应试之文,还是应酬交际之文,关键在于要有性情。他论诗、词、曲时说:“诗无性情,既亡之诗也;词无性情,既亡之词也;曲无性情,既亡之曲也”。“三百篇无非性情,所以可兴可怨可观可群”(《綝雅词跋》)。对戏曲的地位、教化作用、特征、题材、结局、虚实、人物性格等问题都有所论述。

焦循工诗。他的诗往往有感而发,能积极表现现实。如《荒年杂诗》写灾荒之年农民的悲惨境况:“采采山上榆,榆皮剥已尽。采采墓门茅,茅根不堪吮。千钱三斗粟,百钱二斗糠。”农民不得不“卖衣买糠食儿女,卖牛买粟供耶娘”。又如《同年哥》揭露官府乱征劳役的暴行:“还时经过捉差处,锒铛系颈当差去”。这类诗沉痛悲凉,寄情愤慨。一些写景咏物诗,饶有风趣,如《买菊》立意新颖,别出机杼。他的诗风格质朴,明白如话,简炼晓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评论说:“里堂诗质而有味,一洗俗物,亦无经生肤廓之习。”在经学家诗中,的确别具一格。

他也能文、工词。其文章论辩说理,清晰透彻,气势充沛。如《与王引之书》、《与王钦莱论文书》、《上郡守伊公书》等。填词则尤擅小令,词风清淡。[南歌子]、 [天仙子]、 [踏歌词]、 [甘州子]、 [南乡子]等,都是他的词的代表作,风格与诗相类。

著作有《尚书补疏》、《毛诗补疏》、《论语补疏》;《雕菰楼集》24卷(凡诗5卷、文19卷)、《轶文》1卷、《红薇翠竹词》1卷、《仲轩词》1卷、《雕菰楼词话》1卷、《剧说》、《花部农谭》等。

徐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777-577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