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诗玛 |
释义 | 阿诗玛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云南圭山一带彝族撒尼支系民间。长诗的故事梗概是:在撒尼阿着底地方的上下两边,住着格路日明和热布巴拉穷、富两家人。阿诗玛和她的哥哥阿黑,就出生在格路日明这户穷人家里。阿诗玛聪明美丽,人人喜爱。她从小热爱劳动,六七岁时就坐在门槛上帮阿妈捻麻线;八九岁时就背着网兜拿着铲刀上山挖苦菜。12岁“走路和水桶作伴,站着和锅庄石作伴”,不论割草、放羊,样样能干。她赶的羊群象秋天的白云,她绣的花总是招来蜜蜂和蝴蝶。她是小伙子离不开的伙伴,又是姑娘们离不开的好姊妹。阿诗玛的美丽、灵巧,让热布巴拉垂涎三尺,他一心想凭他家的财势,讨阿诗玛给自己那猴子似的儿子阿支做媳妇。热布巴拉请来“麻蛇舌头”、“八哥嘴巴”的媒人海热去说媒,遭到了阿诗玛的严辞拒绝。阿诗玛说: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绵羊不愿和豺狼作伙伴,我决不嫁给热布巴拉家。说媒失败了,热布巴拉就“厚着脸来抢亲”,强行拉走阿诗玛,利诱威逼不成,就把她关进土牢,阿黑放牧归来,得知妹妹被抢走,立即背起弓箭,跨上快马,急追到热布巴拉家。热布巴拉关起大铁门,拦住阿黑不准进,并要和阿黑对歌,比赛砍树、撒种、打虎等。比赛结果,阿黑获得全胜,但热布巴拉还是不肯把阿诗玛放出来。阿黑被激怒了,他连向热布巴拉家射了3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第二箭射在堂屋的柱子上,第三箭射在堂屋那神圣的供桌上,使得热布巴拉家整个院子都震动,不得不把阿诗玛放出来。但热布巴拉还是不甘心,横生毒计,央告岩神发大水,在阿诗玛回家的路上将她卷走。阿诗玛回不了家了,她变成了回声。现在,在撒尼的高山上、石林里、云雾中,都留下她的回声。 《阿诗玛》1953年由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当时共搜集到20份原始资料,并对撒尼人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文化生活以及其他民间文艺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其后,经过分析、讨论,由搜集者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综合整理成第一个整理本,1954年7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阿诗玛》共有如下版本:1954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195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1956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1960年4月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1978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同时,还被改编成京剧、滇剧、花灯剧、歌舞剧、撒尼剧等搬上舞台,并被拍成彩色宽银幕电影。在国外,已有俄、英、日、法、世界语等文字译本出版,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朱雄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8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