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阿细的先基
释义
阿细的先基

彝族创世史诗。广泛流传于云南弥勒西山一带彝族支系阿细人民间。“先基”是阿细语,汉意为“歌”,是这一史诗作品和曲调的总称。《阿细的先基》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最古的时候”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人类的早期生活及其经受的历史苦难;风俗习惯的形成。其内容基本上是反映原始社会时期阿细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人和自然的矛盾贯穿全诗,显示出阿细先民试图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进取精神和始终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男女说合成一家”是以男女谈情说爱为发展线索,真实地反映了阿细人纯真的爱情和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见解,其中融合了许多古代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在婚姻上的独特风俗。对劳动的歌唱贯穿全诗,和谈情说爱部分交织在一起;劳动是选择对象的标准,是婚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诗中对生产过程有着细腻的描绘,并用了大量的篇幅抒发了人们在劳动中的痛苦和欢乐。这一部分诗,很明显是在阶级社会形成和丰富起来的,现实性很强,诗中主人公虽然是在谈爱,但总免不了要流露出对穷困处境的忧虑和为未来命运的担忧。这是阶级社会中阿细人贫困痛苦生活的真实反映。总起来说,这部史诗是神话和现实的交织,是理想与事实的融合。它形象地、生动地反映了阿细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

这部史诗,早在1942—1944年,光未然就曾记录整理过。全诗约2000行左右。由昆明北门出版社出版,李公朴发行。该书采用当地习惯称谓,题为《阿细的先鸡》。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诗、创世记、开荒记、洪水记;第二部分包括谈情记、成家记。光未然于1953年重新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更名为《阿细人的歌》。1958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重版。光未然整理这部史诗时,是同阿细青年毕荣亮合作的,他当时只记下了汉译文。1945年夏,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参加修纂路南县县志,又找毕荣亮作发音人,用国际音标记下了他所唱的“先鸡”原文,并采用直译法进行了字译和句译,1946年发表在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第3卷第5、6期合刊上(昆明油印版)。解放后,袁家骅于1952年1月重新整理这部旧稿,1953年6月列入“语言学专刊”,由中国科学院出版,题名为《阿细民歌及其语言》。其中第三章“长歌:阿细人先鸡(史诗)”,除序诗、开天辟地、垦荒、洪水、求爱、成家6部分外,加了悲歌,即“阳间一度相爱,阴间三度相爱”。全诗共计1800多行,与光未然所记不尽相同。解放后,中共云南省委又组织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对“阿细的先鸡”进行调查。1958年9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共同组织的以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55级部分学生为主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深入弥勒县西山一、二区,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阿细的先鸡”再次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搜集到32份“先鸡”的材料,汇集后编入中国作协昆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第18集,1959年上半年开始组织力量着手整理,整理本题名《阿细的先基》,载《边疆文艺》1959年第7—8期,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另行出版,1978年10月云南人民出版社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版《中国民间长诗选》第2集收《最后的古歌》一节。

朱雄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82-338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