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
释义
《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

现代文学活动。1925年1月4日,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印发“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两种表格,前者由青年填写,后者由编者寄给文教界知名人士,约请他们各自推荐10部。应约开列书单的有胡适、梁启超、林语堂、徐志摩等78人。胡适、梁启超等人从中国古籍中挑选出《论语》、《孟子》等10部经典著作,作为“青年必读书”。一些读者认为,这样为还没有“充足”的“分别是非能力”的读者,指示出“应该读的书”,是“很好”的(柯柏森《偏见的经验》)。鲁迅从青年应成为“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的“活人”的观点出发,提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主张读“除了印度”以外的“外国书”,它们“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也比使人“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的中国书有益,因为毕竟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青年必读书》)。鲁迅的意见博得有志于更新社会、改革人生的青年的拥护,被认为是“至理名言”、“中国学界的警钟的针砭”(汪静之1925年5月1日致周作人信)。徐志摩则既对胡适等人开列的书单不以为然,认为无助于“青年实际的念书”,又不象鲁迅只号召读外国书。他举出的书单包括《庄子》、《史记》、道施妥奄夫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柏拉图的《共和国》、卢骚(通译卢梭)的《忏悔录》等。

龚明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98-389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