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至 |
释义 | 冯至1905— 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曾用笔名君培、琲琲等。河北涿县人。少年时代在家乡涿县小学读书,后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受进步教师的影响开始接触并爱好新文学,同时尝试新诗习作。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进一步扩大新文学的阅读范围。1923年5月在创造社主办的《创造》季刊上,首次以冯至的笔名发表诗作,迈出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生涯的第一步。同年参加创立新文学社团浅草社,在《浅草季刊》上发表新诗和散文。不久浅草社的成员逐渐星散。1925年他又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发起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后改名为《沉钟半月刊》)。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列为“沉钟丛刊”之一,收录他早期发表的新诗作品。192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到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在这个充满离奇古怪色彩的城市里,他怀着孤独凄凉的心情,写出了著名的长诗《北游》。1929年以《北游及其他》集名自费印刷出版。1928年他返回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课余仍从事新文学写作,作品大都发表在《华北日报》副刊和《骆驼草》周刊。这些作品保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轨迹,艺术上形成幽婉、沉郁的抒情风格。1935年,鲁迅曾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1930年10月去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和海岱山学习,他攻读的主科为德国文学,副科为哲学和艺术史,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学者的转变。当时国内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德国的社会也十分动荡,但他却“听雅斯丕期讲存在主义哲学,读基尔克郭尔特和尼采的著作,欣赏梵诃和高甘的绘画,以极大的兴趣诵读里尔克的诗歌,而自己却一首象样子的诗也写不出来”(《自传》)。1935年他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同济大学附中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同济大学从上海到浙江、江西、广西等地。1939年至1946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德语。在相隔十余年后,1941年他又重新执笔写新诗,一年时间里写下了27首十四行诗。1942年5月由桂林明日社出版《十四行集》,作品出版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它标志着诗人创作道路的新的开拓。1942年冬到1943年春,他又创作了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1946年9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水》(1943年9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他以作家兼学者的身份,除从事《杜甫传》创作外,同时开展德国文学特别是歌德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系主任等职,1964年调任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工作之余,继续在创作上和学术上作出多方面的贡献。50年代他出于对新社会和新生活的感受,又一次出现诗创作的激情,写下了几十首歌颂新中国的抒情诗和叙事诗。1958年2月以《西郊集》为名由作家出版社初版。还以多次出访为主出版散文集《东欧杂记》。作为他学术研究成果之一,他于1952年11月出版了《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并发表多篇杜甫研究的论文。同时,继续从事德语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先后翻译出版了海涅的《哈尔次山旅行记》、《海涅诗选》、《西利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以及布莱希特的剧本。1958年主编了《德国文学简史》。此外,还出版有论文集《诗与遗产》(作家出版社1963年1月初版)。由于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的贡献,先后于1983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勋章,1986年获民主德国格林兄弟奖,1987年获民主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1988年获德国语言文学科学院宫德尔夫德语文学奖。为了鼓励中青年研究者从事中德文化交流,他于1988年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朴移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58-165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