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牧 |
释义 | 冯牧1919— 当代文艺批评家。原名冯先植,曾用笔名若湘。生于北京一个学者家庭。青少年时代一直在北京上学。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经由河北、山西解放区到达延安。先入“抗大”,后进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1年开始在“鲁艺”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后,到南泥湾三五九旅深入连队生活。1944年底至1946年底,在延安《解放日报》任文艺编辑。解放战争开始后,从延安到达山西、河南解放区,在第二野战兵团任前线记者,随陈庚兵团南下作战,参加了“淮海”、“洛阳”、“渡江”、“广州”、“粤桂边”、“滇南”等战役。1949年后,主要从事部队文化工作和创作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解放战争后期至1950年底,任昆明军区某军文化部长。1952至1957年,任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1957年底调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任作协党组成员、《新观察》主编、《文艺报》编委、副主编等职。1976年11月后,重新回到文艺工作岗位。历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兼文化部政策研究室负责人、文联筹备小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协负责人、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文艺报》主编等职。1985年第四次作协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继续任作协党组副书记。1986年起任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家》主编。 冯牧早年从事新闻写作和文艺创作,发表过 一些有影响的通讯和散文。开国后,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先后出版过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激流小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耕耘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新时期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牧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文学十年风雨路》(作家出版社1989年),散文集《滇云揽胜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在文艺批评工作中,他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实践出发,以广阔的视野纵观文艺发展的思潮和流向,具有广度和深度,成为当代文艺批评方面有影响的代表之一。新时期从事文艺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注意扶持和培养文学新人。他在这一时期的评论更紧密地联系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较之前期著作内容更为丰富,也更有特色。 缪健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63-166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