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电影的锣鼓
释义
电影的锣鼓

当代文艺短论。钟惦棐著(发表时署名“文艺报评论员”)。初载《文艺报》1956年第23期。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出现的 一批引人注目的文章之一。作者认为,电影的锣鼓首先是在“电影与观众这个点子上敲起来的”。国产影片上座率低暴露了两个问题:一、电影要为工农兵服务,观众却很少,这服务对象岂不成了抽象? 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是否意味着在题材的比重上尽量地描写工农兵,甚至搞所谓“工农兵电影”。事态的发展迫使人们记住,不能把工农兵方针同观众对立起来。不能把影片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同票房价值对立起来,不能把电影为工农兵服务理解为搞“工农兵电影”。作者进 一步指出,事出有因的“工农兵电影”按实践效果看,它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性质是明显的,教条主义体现为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僵化了,作了错误的解释;宗派主义体现为以此区分中国电影,把过去的电影统统称为“小资产阶级电影”、“消极影片”。这种只要现在不要过去的做法,无异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是对过去有能力的艺术家的冷落,认为他们来自旧社会,所以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在电影领导问题上采用行政领导方法,“关心过多,往往变成干涉过多”,这并不是说不要关心与干涉,而是说“对它的领导必须注意符合电影创作和生产的规律”,管得太具体太严,过分地强调统一规格、统一调度都是不适宜于电影制作的。艺术创作必须保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艺术家的风格。关于中国电影传统问题值得讨论,退一步说,中国电影即使没有传统,还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呢。只有宗派主义情绪才急于把这些一脚踢开。目前,电影的锣鼓响起来了,对电影工作中的弊病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这是共产党的“百家争鸣”政策的最好的收益,也是中国电影新的繁荣的征兆。但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把这种热烈讨论气氛打下去了,《电影的锣鼓》被当作“资产阶级右派”在文艺上“向党进攻”的文章之一受到批判,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张

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53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