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感觉派 |
释义 | 新感觉派 现代小说流派。它形成并兴盛于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前期,以《现代》、《新文艺》等刊物为阵地。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穆时英的小说集《公墓》和《白金的女体塑像》等,集中代表了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特色和成就。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的新感觉派兼有表现主义的认识论和达达主义的思想表达方法,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以创造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谓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其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中国新感觉派把日本新感觉派起先提倡的新感觉主义与后来提倡的新心理主义两个阶段结合了起来。其中,刘呐鸥、穆时英的作品较多具有新感觉主义的特点,施蛰存小说则较多具有新心理主义的特点。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创作有自己的显著特色。第一,是在快速的节奏中,以跳跃的结构,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它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者中的重要一支。第二,是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对小说的形式、手法、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作品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掺合到客体中去,将作者的感觉外化,创造所谓“新现实”。第三,挖掘与表现潜意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微妙心理、变态心理,或表现一种心理过程。这些作品发展和丰富了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增强了心理分析的深刻和细密程度。 刘呐鸥、穆时英笔下写得最多的是两类人:一类人闲得无聊,把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当作游戏;另一类是从生活的轨道上挤出去或被压扁的人物。在人物描写中,作家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而且较少批判。施蛰存笔下的人物方面比较宽广,但也具有二重人格,有时给人以把人物弗洛伊德主义化的印象。新感觉派某些小说有时程度不同地图解弗洛伊德主义,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作了不尽妥当的解释。新感觉派有一部分作品存在着颓废、悲观乃至绝望和色情的倾向,穆时英的某些小说还有很重的流氓无产者气味。 蓝棣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