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言白话之争
释义
文言白话之争

现代文学论争。“五四”前后,文学界就维护文言还是提倡白话,曾发生过多次争论。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宗地位的白话文学主张。林纾即于2月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接着又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等文,竭力反对白话文,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为封建文学辩护。与之相应和的,还有刘师培、黄侃等人。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为阵地,给林纾等人的观点以有力的反击。1922年,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发表了《中国文学改良论(上)》、《评提倡新文化者》、《论新文化运动》等文,继续反对言文合一,鼓吹文言胜于白话,企图保存封建主义文学。共产党人邓中夏、沈泽民等人在党团刊物上纷纷著文揭露他们受欧化影响而带一点资产阶级性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实质,鲁迅、沈雁冰、郑振铎等也分别撰文予以驳斥。1925年7月,《甲寅》杂志以周报形式在北京复刊,公开声明“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其代表人物章士钊发表了《评新文化运动》(重载)、《评新文学运动》等文,重弹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的老调,并利用他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职权,下令从小学4年级开始恢复读经。当时共产党主办的《向导周报》、《中国青年》等刊物,载文从政治上揭露了“甲寅派”复古的实质,鲁迅、茅盾、成仿吾、郁达夫、健攻、唐钺等人撰文从不同方面驳斥章士钊。到了30年代中期,汪懋祖等人又发起“文言复兴”运动,遭到左翼文艺界的抵制(参见“文言复兴”运动条)。文言和白话之争,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连绵起伏。

徐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9-110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