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品花宝鉴 |
释义 | 品花宝鉴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0回。石函氏(陈森)著。幻中了幻斋(北京)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初刻本。卷首有幻中了幻居士《序》、石函氏《自序》、卧云轩老人《题词》。翻印本甚多,主要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上海书局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改题《京华群花宝鉴》;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1913年石印本,改题《燕京评花录》;民国间石印本,改题《怡情佚史》;1931年铅印本,增刊1931年7月10日徐哲身《新序》、校点整理者何醒庵《跋》;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84年2月铅印本,卷首增柳存仁《〈品花宝鉴〉提要》,卷末附录赵景深《〈品花宝鉴〉考证》等。 清承明之遗风,京城王孙公子、达官名士竞相以男伶侑酒歌舞为乐,俗称“相公”、“像姑”,几与妓女等。《品花宝鉴》即专写此种风气之作。作者从道光十七年(1837)开始撰写,约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始完稿。书叙乾隆年间京城杜琴言、袁宝珠、苏蕙芳、陆素兰、金漱芳、杜春喜,李玉林、王兰保、桂保、秦琪官等10男伶与诸名士相交往的故事。其中以杜琴言与公子梅子玉的故事为全书主干。梅子玉为翰林侍读梅士燮之子,才高貌美,不近女色,反与杜琴言相悦相恋,难舍难分。然而好事多磨,2人两次被迫分散,致使梅子玉思念成疾,杜琴言几遭不测。最终2人重新聚首,梅子玉又相继成亲并高中进士。于是内有娇妻,外有密友,名成身立,踌躇满志。最后杜琴言等10男伶得名士之助,全部脱籍,并与诸名士相会于九香园。诸名士将男伶画为花神像,并写赞语刻石;10男伶则书诸名士之长生禄位牌,亦写赞语刻石。10男伶当场焚化钗钿衣裙,“忽然被一阵香风将那灰烬吹上半空”。作品除写10男伶与诸名士外,还穿插了奚士一、潘三、李元茂、魏聘才、孙嗣徽等卑劣人物,以示“正邪”之别。 据《𨚗罗延室笔记》载,《品花宝鉴》中人物多实有。“而梅子玉、杜琴言实无其人,隐‘寓言’二字之意”。该书首创“以狭邪中人物事故为全书主干,且组织成长篇至数十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先例。因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以致形成了近代狭邪小说这一流派。但学术界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邱菽园《菽园赘谈》评曰:“《品花宝鉴》追记乾隆全盛之时,描绘京师梨园人物,细腻熨贴,得未曾有,固平话小说之别开生面者。”“忽而为两雄相悦,私赠馀桃之事,阅《宝鉴》于此,见其满纸丑态,龌龊无聊,却难为他彩笔人才,写市儿俗事也。”徐哲身《新序》评曰:“我所佩服的小说,第一是《红楼梦》,第二就是这部《品花宝鉴》,……这部《品花宝鉴》,描写得活龙活现,只要一翻开书本,却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甚至描写肮脏之事,也能引动人们的心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曰:“《品花宝鉴》者,……即以叙乾隆以来北京优伶为专职,而记载之内,时杂猥辞,自谓伶人有邪正,狎客亦有雅俗,并陈妍媸,固劝惩之意。其说与明人之凡为‘世情书’者略同。至于叙事行文,则似欲以缠绵见长,风雅为主,而描摹儿女之书,昔又多有,遂复不能摆脱旧套,虽所谓上品,即作者之理想人物如梅子玉杜琴言辈,亦不外伶如佳人,客为才子,温情软语,累牍不休,独有佳人非女,则他书所未写者耳。”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5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