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释义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批判电影《武训传》是新中国成立后震动整个思想界的大事。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是根据历史人物武训的生平事迹摄制的。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清末山东堂邑县人。他通过乞讨、放高利贷、买地出租等手段办起了3所“义学”,得到清政府的嘉奖,被封为“义学正”。教育家陶行知极为推崇“武训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多方募集经费,推行国难教育。电影剧作家孙瑜在陶行知精神的感召下,从1944年开始立志写好电影剧本《武训传》,并于1948年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制,完成三分之一,即行中断。1950年继续拍摄这部影片,年底在全国公映。当时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推荐、赞扬这部影片,称武训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帜”,是“站稳了阶级立场,向统治者作了一生一世的斗争”的“英雄”,“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质。”。

1951年3月开始出现从根本思想上否定“武训精神”及《武训传》的文章。《文艺报》1951年4月号重新发表鲁迅批评“武训精神”的宣扬者的短文《难答的问题》。同时,又连续发表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和杨耳《试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等文章,以后,各地报刊逐步展开对《武训传》的讨论。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同时发表《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的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自觉地参加这一场思想斗争,并要求各级党组织有计划地领导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自此,一场文艺界的思想斗争,便发展成为一场在全党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评论”尖锐地批判《武训传》“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歌颂了“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的丑恶行为;“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认为影片进行了“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

随着运动的开展,有人提出武训其人的真伪问题。文化部和人民日报社联合组成20多人的“武训历史调查团”到武训老家调查。《人民日报》1951年7月23日至28日连载发表长达5万5千多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认为“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同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一文,作为这场运动的总结。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2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