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园丁之歌》的论争
释义
关于《园丁之歌》的论争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园丁之歌》系湘剧剧本。原为花鼓戏《好教师》。长沙市碧湘街完小原作,长沙市湘剧团改编,柳促甫执笔。该剧反映“文革”时期两种教育思想的矛盾。围绕着顽皮的小学生陶利的教育问题,任课教师方觉开始认为应该用行政手段“压一压”,后来干脆认为陶利是一块“不成材的废铁”。而班主任俞英坚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原则,既唤起了陶利的学习热情,又端正了方觉的教育思想。在对陶利的启发教育中,俞英讲了“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的重担来承担”的道理。该剧于1972年作为长沙市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汇演剧目,演出后得到好评,次年改编为电影。江青看了送审片后斥责道:“园丁应该是共产党,怎么讲成是教师、知识分子呢?”,说剧中俞英的唱词“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担”,“简直是反攻倒算”。接着《人民日报》发表“四人帮”写作班子署名“初澜”的文章,判定《园丁之歌》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唱赞歌。京、津、沪、湘等大城市的报刊根据这个调子载文围攻。1974年,毛泽东在湖南视察,观看影片《园丁之歌》后为之鼓掌。为此,湖南省文化局根据省委指示写了《关于<园丁之歌>问题的请示报告》于1975年8月送当时的文化部,要求给予重新评价,并公映影片。于是,关于《园丁之歌》的评价问题就成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题目之一。江青下令追查安排毛泽东观看该剧的背景。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跨台,全国各地报刊立即掀起声讨江青一伙利用《园丁之歌》进行反党的罪行,批判他们在教育、文艺上的极左路线。许多报刊还重登了《园丁之歌》剧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各种本子文字不尽相同。

益民,雷宇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43:53